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章 坑人的賑災行為,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番商量過後,父子倆分頭行動。

蘇過寫信給東京的高俅和在泉州準備出海的高伸,讓二人即刻籌錢買糧運往浙西,還要將人手往周圍各州散開,將動靜鬧得大一點,哪怕糧價高一點也不要猶豫,就是要擺出急切的樣子,讓其他商人相信浙西的糧價是真的高,值得跑這一趟;

蘇軾則還是不死心,一方面再次向朝廷上書,要求從臨近的州軍買糧送往浙西,一方面在杭州以平價收糧,試圖控制糧價。

但直到蘇過得到高家兄弟的回信,蘇軾都沒有收到一粒米。

商人重利,眼見糧價上漲,怎麼可能還用平價將手中的糧食賣給朝廷。

自己解決不了,蘇軾只得再三催促朝廷。

不過直到這一年的十一月,朝廷的詔令才下來,命發運司撥錢一百萬貫,依蘇軾所奏,就近買糧,運往浙西賑災。

可還不等蘇軾高興,發運司的官員便上書表示拒絕執行,理由是淮南路和江南東路的米價太高了,而再遠的地方又不歸他們管。

事情發展都如蘇過之前所言,只是他也沒想到朝廷買糧賑災,居然還有官員嫌糧食太貴了的。

蘇軾也是一腔怒火,立馬上書開噴,怒斥發運司官吏違背旨意,讓天子失信於民,坐視百姓餓死。

蘇過只得勸道:“爹爹消消氣,這一來一回地理論,也解決不了問題。好在我們另有準備,總不至於真的坐困愁城。”

“他們怎敢如此行事,”蘇軾還是忿忿不平,怒道:“糧食雖貴,但總比沒糧好,怎可心疼些許財物,看著百姓食不果腹?”

蘇過笑道:“浙西百姓能不能吃上飯是爹爹操心的事,發運司管的是走運河的上供物資購買,如果花高價買糧,賬面上便有問題了。”

蘇軾不理解,說道:“這可是朝廷下旨的事,有問題也可以上書解釋的。”

蘇過實在忍不住,解釋道:“賑災一事做得好,功勞也是各州縣官員的,發運司得不到任何好處,卻還要給自己增添麻煩,他們自然就不願意了。”

這就是官僚政治的本位主義思想。

蘇軾知道兒子說的是對的,有些喪氣,但還是堅持道:“不過二三小人從中作梗,朝廷定會處理他們。”

結果自然是等不到朝廷的下文了,發運司為自己的本職著想,是有私心,但說他們錯了,也不盡然,這明顯是朝廷的安排有問題。

好在蘇過的法子奏效了,這一年的揚州、荊楚之地都獲豐收,許多商人被鼓動,帶著大批糧食,湧入浙西各州。

接下來蘇過讓高家兄弟的人將籌來的糧食平價賣給各州,然後由官府出面,一方面廣設施粥之所,一方面限量平價賣糧,同時官府下令嚴查糧商的囤糧行為。

大宋商業發達,對糧食買賣只有低價限制,這是為了保證農民們種糧的積極性,畢竟穀賤傷農。高價管不了,可是囤積居奇是明令禁止的,官府可以直接沒收屯糧。

這批外地糧商到了浙西一帶,立馬便發現上當了,可再轉運其他地方,也賣不出高價,反而又會增加成本,只得吃下啞巴虧,平價賣給官府。

因為本地糧商根本不敢收下這麼多糧食,一來是賣不出價格,二來萬一被官府認定是屯糧,那可就連自己都搭進去了。

見問題終於得到緩解,蘇軾這才稍微放下心來,對蘇過說道:“這回一進一出,你那邊損失不小吧?”

蘇過笑道:“其實也還好,損失的主要是人力物力,兩個月跑下來,大夥兒連個路費都沒掙到,自然得我補給他們了。”

其他商人大概也是如此,畢竟官府沒有壓價收糧,大家就相當於興師動眾地白跑了一趟,義務幫官府運糧了。

蘇軾這下體會到兒子手上有錢的好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