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開河如放火,不開如失火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章 開河如放火,不開如失火,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蘇軾見他那樣,氣不過,喝道:“笑什麼,有意見你就說!”
“這話也不是全無道理,”蘇過見蘇軾要發火,忙道:“但不勞民開河,總得勞民治河,只等著決堤了再補救,也對不起被淹的百姓啊。”
蘇轍道:“怎麼沒治,除了想辦法分流之外,河堤也經常加固。”
“這個模型就能說明問題,”蘇過解釋道:“河水裡的泥沙會加高河床,河堤高一分,河床也高一分,等河堤高出地面許多,形成懸河,到時候若再決堤,危害只會更大。”
“那依你之見該用什麼法子?”範百祿問道。
“沒有一勞永逸的法子,”蘇過坦然道:“只能從源頭來解決,控制泥沙,定期清淤。”
黃河直到現代都沒有辦法徹底解決懸河的問題,在這個科技落後的時代更是無解之題,不過好在現在還是宋朝,黃土高原還沒有經歷明朝的屯墾和清朝的墾荒,高原上的森林和草原都沒有被徹底破壞,人口雖然已經開始暴漲,但北宋最高峰也不過一億上下。
蘇軾問道:“泥沙如何能控制?”
“我說了現在也做不到,”蘇過無奈笑道:“少在上游種地,少引黃河水進行灌溉。”
三人面面相覷,這一點眼下確實做不到,因為目前黃河的上游被截成了幾段,分別在吐蕃、西夏和大宋手裡。
蘇過又藉著模型介紹了什麼叫水土流失,為什麼黃河為患會越來越嚴重,幾人也都能明白,但蘇過所說的辦法,終究是實現不了的。
範百祿嘆道:“就算知其緣由,終還是無解之事。”
蘇軾也道:“莫非是天罰,世人毀林造田,方有此惡果。”
這話其實有些沒道理,太聖人了,人口一多,百姓們自然會選擇燒林為田,不然吃什麼?而且朝廷也是鼓勵開荒的。
蘇過替老百姓辯解道:“還是朝廷的問題,森林可持續提供木材,草原可提供駿馬牛羊,若能換來同等的糧食,大家就不必非得種田了。”
道理是這樣,可做起來還是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蘇轍總結道:“首先要制止迴歸東流的舉措,其次要清淤和加固河堤,最後再來討論長久的解決方案。”
範百祿和蘇軾點頭同意,三人自會去與宰執們開會商議。
至於蘇過說的,他們能理解,眼前是肯定做不到,但可以拿出來與眾人議論。
其實蘇過還有一點沒說,就是宋朝對森林的破壞太狠了,因為造房子需要大量的木材,可眼下森林資源豐富的東三省和西南的橫斷山脈都不在大宋手裡,福建和兩廣又運輸不便,所以就逮著西北的秦隴這一隻羊薅,自然也加劇了黃河的惡化。
不過剛才蘇過提到上游的西夏和吐蕃,三人就不接話,若再加上北方的大遼和西南的大理,他們怕是更覺得自己是瘋了。
蘇過對蘇轍的總結也無異議,這確實是適合當下的解決方案,不過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所以蘇過看著建好的模型,打算廢物利用下,讓全京城的人都來看看,畢竟黃河就在北邊的不遠處,和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