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官家親政的呼聲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0章 官家親政的呼聲,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進入十二月,積蓄已久的暗流終於開始湧動了。
先是朝廷任命京西轉運副使賈易為蘇州知州,就是曾多次攻擊蘇軾、蘇轍兄弟“誹怨先帝,無人臣禮”的那位程頤的門生。
沒想到身兼中書侍郎的右相蘇頌拒絕下發這道詔書,理由是賈易昔日便以敢言著稱,官拜侍御史,如今朝廷因為郊祭為內外大臣加恩晉升,賈易反而因為赦令下放到蘇州,這樣不合規矩。
接著跳出來個諫官楊畏,指責蘇頌阻留詔命。
這下正合了蘇頌的意,直接就是一道辭職的奏疏遞上去,宮中不捨他離去,讓他改任觀文殿大學士。
然後與蘇頌同在中書省的範百祿也因此事上書請罪,要求外放,這回宮裡果斷拒絕了。
但又跳出御史黃慶基和董敦逸,上疏羅列範百祿的罪狀,表示眼下洛黨衰微,但蜀黨又強大起來,應該早日罷黜。
扯到黨爭上面,範百祿堅決請辭,朝廷無奈之下,改任他為資政殿學士,出知河中府。
莫名其妙的一通吵吵,朝中就空出次相和一個副相的位置來。
這還沒完,既然提到了蜀黨,扛把子蘇轍自然坐不住了,開始上書反擊,一時間蘇家兄弟再次與言官們打起了擂臺。
不過這些都不是蘇過在意的。
朝中和地方都開始有官員上書,要求在年後由官家趙煦親政。
東京城內,百姓們也是翹首以盼,街頭巷尾地熱議這件事,因為元佑七年對大宋而言,是揚眉吐氣的一年,大家對這位少年官家充滿了期待。
宮中對此類上書的回應就是統一留中不發,宰執們也默契地不提此事。
不管這個事是不是章惇在背後操控,蘇過對這個結果是早有預料的。
太溫和與分量不夠的奏疏,根本不會得到回應,宮裡和朝廷既不會表彰,也不會申斥,權當沒看到。
蘇過在猶豫,是等著誰來衝頭陣,還是乾脆自己當這個炮灰。
第一個開火的,當然風險很大,如果沒成功,肯定被一擼到底,直奔嶺南就去了,但收益與風險並存,一旦官家順利親政,這就是實打實的功勞,誰也搶不走。
蘇過會考慮自己來當這個炮灰的原因很簡單,他記得太皇太后就是在元佑八年去世的,也就是明年。
之所以對這個有印象,是因為歷史上,趙煦在元佑九年年中改元紹聖,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操作。
當然了,大宋什麼事都得講個先例,太祖在開寶九年十月駕崩,趙二繼位後在十二月宣佈改元,將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一個月都不能多等,這個吃相難看到歷朝歷代的史學家都沒法替他洗白。
因此蘇過算了下,就算被攆出朝,最多一年也能回來,指不定比按部就班升得還快,他自然也有點動心。
不過最終他還是放棄了做這個炮灰,因為他記得王閏之也是在元佑八年去世的。
歷史上的那一年,蘇軾先失去了相伴二十多年的妻子,緊接著又失去了庇護傘太皇太后高氏,開啟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也是最後的那幾年。
想到這裡,蘇過也有些無力感,因為王夫人直到目前為止,根本沒病。
蘇過之前找了理由,請名醫上門為家人看診過,也沒發現端倪,蘇軾夫婦身體都好得很。
思來想去,蘇過還是決定先從蘇軾這裡想想辦法。
首先當然得備上一桌好菜,恭敬地請蘇軾品嚐。
蘇仙被兒子套路多了,直接拿起筷子便大快朵頤,根本不問有什麼事。
蘇過在一邊老實伺候著,他太瞭解他爹了,蘇軾根本做不出吃幹抹淨的事。
果然,吃完大餐後,蘇軾品著兒子遞上的香茗,還是問道:“說吧,這次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