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阿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8章 二王三恪制度,謀晉,石頭阿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桓溫一看連陳留王都站出來求情了,便知道此事辦的確實有點不得人心,若是繼續堅持的話,有可能把滿朝公卿都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上,這顯示不是桓溫想要的,而且把皇帝逼的太急了也不太好,於是便嘆了口氣,決定放武陵王一馬。
而桓溫之所以對陳留王的意見這麼在意,很大程度在於陳留王的身份,陳留王的始封王是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曹奐是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初被封為常道鄉公,魏帝高貴鄉公曹髦被成濟弒殺之後,司馬昭與眾臣商議,決定立曹奐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後來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魏國滅亡,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
陳留王雖然也是王,但是跟其他王不同,其他王都是皇親宗室,因為宗親血緣關係而被封的王,而陳留王則是因為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政治傳統——二王三恪制度而被封的王。
二王三恪起源於堯舜時期,具體成型於西周,屬於五禮之中的賓禮,在每次改朝換代之際,新的統治者為了表示寬宏大度,同時也為了籠絡前朝遺民,突顯繼承前朝統治的合法性,對於放棄政權的前朝統治者的後裔,往往要給予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特權。
這些人是不被視其為臣子的,而是稱之為賓,意思就是他們在我們這裡是客人,所以他們不需要履行臣子的職責,朝見天子時,這些人不用臣禮,而是賓禮。
比如堯死後,舜以堯的兒子丹朱為賓,稱為虞賓,不視之為臣子。
舜死後,夏禹封丹朱於唐,封舜子商均於虞,皆不用臣禮,而用賓禮。
周武王滅亡商朝後,本著“滅人之國,不絕其祀”的原則,封商紂王之子武庚為王,繼續祭祀商朝宗廟,在武庚叛亂被誅之後,又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在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授予諸侯國五等爵位當中最高等的公爵,並特准其在領地裡照行商朝之政,並用天子禮樂供奉商朝宗祀。
在加封商朝貴族的同時,周朝還加封黃帝的後裔為祝國之君,堯的後裔為薊國之君,舜的後裔為陳國之君,夏朝的後裔為杞國之君。
上述封國中,黃帝的後裔封祝國、堯的後裔封薊國被稱為“二王”之制,虞舜後裔封陳國、夏朝後裔封杞國、商朝後裔封宋國被稱為“三恪”之制,加起來合稱“二王三恪” 制,至此,二王三恪制度最終成形。
這些封國都有各自的領土、戶籍、軍隊和政府,周朝對他們的加封沒有半點虛假,他們的生存時間也都很長,這些國家也都成了周朝忠實的諸侯,其中宋國的國君宋襄公為了擁戴周天子恢復周朝統治秩序,在與楚國的戰爭中受傷而亡。
由此看來,最初的“二王三恪”制是真誠的,也是成功的。
但是周朝以後,隨著貴族精神的喪失,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二王三恪”制越來越虛假、越來越形式化,但還是頑強地沿續下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並沒有執行“二王三恪”制度,他將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遷往隴西,廢為庶人。對六國之君也盡數斬殺,由於不行“二王三恪”之制,且對六國之君過度殘暴,陳勝吳廣大起義後,六國貴族紛紛響應,導致秦朝的迅速敗亡。
西漢建立後,吸取了秦朝不尊“二王三恪”制度的教訓,重新恢復了“二王三恪”之制,但其含金量大大縮水。漢朝封周朝後裔姬嘉為周子南君,位比列侯,但是食邑僅三千戶。由於孔子是商王后裔,所以封孔子後裔為殷紹嘉公,食邑一千六百七十戶,供奉商朝宗祀,至於之前滅亡的六國和秦國,以絕後為理由,不再分封,只是確定了一些專門的守墳戶,為各國祖陵守墓。
東漢光武帝時期,封孔子後裔孔安為宋公,封周朝後裔姬武為衛公,繼續執行“二王三恪”制度。
曹魏代漢之後,曹丕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