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阿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1章 避諱的問題,謀晉,石頭阿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郗超是桓溫安插在朝廷裡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幫助桓溫穩定朝政、監視皇帝與王公大臣,這一點朝堂上下人盡皆知,雖然郗超在朝堂上囂張跋扈,對任何人都頤指氣使,但是鑑於桓溫的實力,所以大家也都只能忍氣吞聲。
其實在穆帝剛剛親政、郗超剛剛當上中書侍郎的時候,事情還沒有這麼嚴重,穆帝雖然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但是輔政的司馬昱卻是老江湖了,他時刻提醒穆帝要隱忍;再加上上次穆帝公開的下詔訓斥桓溫而引發的軍事危機,也讓穆帝稍稍成熟了許多,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是能忍則忍,當然,在忍的同時也一直在培育自己的實力,豐滿自己的羽翼,之前被桓溫打壓下去了穎川瘐氏、陳郡殷氏的殘餘勢力也在這個時候聚焦在了穆帝身邊。
其實在桓溫的打壓下,穎川瘐氏和陳郡殷氏的殘餘勢力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兩大家族裡面最大的官職也就是太宰長史庾倩,太宰本就是一個虛官,多用以安置元老勳舊大臣,名義尊榮,實無任何職權,那太宰長史就更可想而知了。
然而,儘管這幫人沒什麼實權,但是架不住天天在天子身邊咬耳朵根子,再加上隨著桓溫在軍事上的成功,在中原地區打的前燕軍隊節節敗退,最終將勁敵前燕趕到了黃河北岸,這可是自晉室東渡以來從未有過的重大勝利,桓溫的聲望也達到了頂點,作為桓溫朝廷代言人的郗超自然也是水漲船長,在朝中自然也更加的囂張跋扈,不但公然的藐視王蒙、王坦之、王彪之、謝安、謝尚等其他朝廷重臣,甚至連他的頂頭上司司馬昱都愛搭不理的,在路上碰見了居然都不主動請安,還好司馬昱脾氣好,不跟他一般見識,若是別人的話,估計早就暴跳如雷了。
司馬昱雖然忍了,但是穆帝卻忍不了,尤其是穆帝身邊的那幫人忍不了,他們不斷的在穆帝耳邊煽風點火,什麼“郗超目無倫理綱常,藐視丞相就是藐視陛下”、“此賊不除,國將恐無寧日”、“陛下英明神武,怎可容忍國賊禍亂朝綱,將來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
穆帝每天被這幫憤青包圍,難免也會成為憤青,而恰在此時,郗超在處理一件公文之時犯了一個小錯誤,因為桓溫在與前燕作戰當中節節勝利,作為桓溫勢力核心人物的郗超一時間得意忘形,在作表彰公文之時忘記了避晉景帝司馬師的諱,在寫“出師無往不勝”之時沒有把“師”字改寫成“帥”字,
而這被當時的太宰長史庾倩發現,於是便將此事上報給了太宰司馬曦,司馬曦又將此事上報給了穆帝,穆帝決定拿此事作文章,於是便以“身為朝廷重臣而不知避先帝名諱,不能勝任其職”為由,將郗超直接免官。
其實避諱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在當時主要為了維護封建等級社會的尊嚴,主要就是在說話或寫文章時遇到含有君主、先賢、尊親名字的字時,不能直接說出來或者寫出來,除了表示尊重以外,也是為了避免其他人利用名字來隱晦進行人身攻擊,冒犯先人。
這種規矩最早出現於周朝,在後來的歷史中又不斷被修改擴充,最終形成了一套完備可又嚴苛至不近人情地步的制度。
古代避諱主要分六種: 國諱、家諱、內諱、 聖諱、憲諱和個人諱,其中國諱避諱等級最高,舉國上下包括皇帝都要遵守規則。本來國諱只指皇帝本人和其父祖名字,後來範圍逐漸擴大,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諡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都被納入這種避諱的範疇。一般是對於已死君主七世以內者都必須避諱,司馬師雖然生前沒有當過皇帝,但是在死後被追認為景帝,而且未出七世,因此也需要避諱。
家諱又稱私諱,指的是家族內部避父祖名的規矩。這實際上是國諱延伸至家庭的表現,一樣象徵著封建社會父權的倫理觀念。司馬遷在《史記》中,把所有的“談”字都去掉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