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35章 這話過了吧?,宦海龍騰,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率(差不多三年就可收回一個鋼鐵廠的投資),我估計大的投資方向不會有根本改變。
華夏工業發展的真正問題和前途在何方?世界幾百年工業化的歷程,到現在為止發達工業國加起來不過7億人口。但華夏成為‘世界工廠’,加入發達工業國行列,人口到頂峰時,一傢伙就會開進去14億多,相當於當前全部發達工業國人口的兩倍。這將引發全世界資源、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從國際上幾個製造業中心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技術革命。我個人看好第六次產業革命將有可能是以華夏的需求為主導的革命。”
這是蕭正難得地表明他的觀點,蕭宸聽了,暫時沉默,然後道:“其實我們的觀點有相通的地方,我認為新的工業要以高技術含量為標誌,而大伯你剛才也說了,華夏即便要做世界工廠,也得改進技術。所以這根本的一點是一樣的,就是技術決定發展。”
蕭正微微一笑,再次岔開話題:“最近一段時間,全世界熱切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華夏新的經濟發展戰略,你覺得這個戰略怎麼制定好?”
蕭宸笑了笑:“華夏的經濟發展戰略經過了一系列的變化。1953年~1978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們照搬了蘇聯的發展模式,重工業投資佔工業投資的85%。1956年[***]感覺到這種工業發展模式存在問題,就提出‘農輕重’的發展戰略。但直到1979~1981年的結構調整,才使得我國的經濟結構有所改善,農業、輕工業、服務業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我國多次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一直到‘九五’計劃提出要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其前提是要轉變體制,‘九五’計劃的目標建議就是實現兩個體制轉變。但從根本上來說,我國的許多制度姓改變沒有實現,缺點就是著重於改變結果(增長方式),而沒有改變原因(工業化道路),因而保留了很多舊體制的遺留問題,改革效果不明顯。
舊體制遺產在以下幾方面表現較為突出,剛才我已經說過一些:第一是政斧對重要經濟資源的配置權力依然較大;第二是gdp增長仍是考核幹部的主要標準;第三是現行財稅體制仍以增值稅作為主要稅種,在中央和地方實現分權和要素價格扭曲的條件下,促使地方都搞產值大、收入多的產業。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必然導致各級政斧官員走老式工業化道路。
第十個五年計劃在實際執行中有兩個問題發生了變化。一是市場作為經濟結構調整主體的基礎姓作用有所弱化;二是結構調整的方向發生了變化,不是按照比較優勢進行調整。”
這個時候,蕭寧忽然插了一句嘴:“爸,小宸,我說一句。其實我老覺得,把經濟發展戰略提到國家宏觀戰略的角度,本身是否合適就是一個問題。經濟發展戰略這個概念使得我們經常希望有一部分人的認識變成支配整個國家資源配置的政策,這樣就得給政斧相當的權力,所以政斧部門其實最喜歡用‘發展戰略’這個概念。不論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優先發展什麼,只要到了政斧那裡,往往會扭曲為最能顯示其業績的東西,原因是不能真正給政斧設立一個好的激勵機制。政斧的政策一定會扭曲市場資源配置,而且在不同的企業之間進行歧視,導致大量的尋租行為和[***]現象,所以我一直覺得靠政斧來發展這些新興產業是不太可能的。市場的優點在於不會讓每個人犯同樣的錯誤,而我們現在是希望那些不會犯錯誤的人為國家制定產業政策,告訴我們資源應該如何配置,這是很危險的,因為不存在這樣的人,一些人的錯誤會導致整個社會的錯誤。”
蕭正笑道:“我們都知道斯大林同志當年在前蘇聯發展了重工業,儘管在當時對於反法西斯戰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長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