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地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39頁,大國小鮮[科舉],少地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所以當那些倭國百姓被要求穿漢家衣裳,學習講漢話時,非但沒有多少抵抗,反而還有種類似「啊,我等賤民竟然也能學習昔日只有權貴才能接觸的高貴漢學」的微妙興奮感。
當然,也並非全然沒有反對的聲音。
但這種聲音面對滾滾歷史洪流,顯得如此微弱,不值一提。
久而久之,竟然也有倭國百姓覺得知足,反過來勸所謂的民間起義軍,「那樣強大的天朝上國,卻不曾隨便屠殺我等平民,還允許我們種糧食,為什麼一定要鬧事呢?」
你們鬧事也就罷了,連帶著我們也不得安生,真是晦氣。
「你們,你們簡直糊塗!他們連天皇陛下都害死了,你們是天皇的子民,竟然因為這點小恩小惠就背叛嗎?」對方氣結,卻除了「忠君愛國」那一套,找不出別的反駁的話來。
有老百姓不服氣,反倒被激出叛逆之心,「原本大祿也不曾攻打我們,分明是那些貴人們主動招惹,後來也是天皇陛下主動投降的,人家還將他好好送去別館休養呢,好吃好喝不用做活,還有人伺候……」
如果那樣的好日子都算被人害死,那乾脆他們也被人害死好啦!好歹還能當人上人,受用幾天。
起義軍鎩羽而歸。
最底層的老百姓或許最愚昧,但他們也最現實最直接,除非被逼到絕路上,誰跟著你造反呢?好死不如賴活著呀!
天皇陛下都投降了,你我還彆扭個什麼勁!
不過這種程度的漢化,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順從而已,要想他們真正把自己當成大祿人,主動維護大祿的權利,願意為大祿赴死,仍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至少要到三代之後,才能徹底消除倭國的痕跡和影響。
到盛和十年,大祿人口已逼近一億一千萬,海上絲綢之路越發成熟。法蘭西國租借的港口城市日益完善,大批本國商人常駐法蘭西。
這種中西方文化實打實的強烈碰撞和深入融合,迅速催生出另一種嶄新的潮流,在後世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因人口眾多貿易繁華,文化興盛,這座被更名為「龍港」的城市吸引了大批歐洲商人、學者前往探索,隱隱有成為新興歐洲中心的趨勢。
漢語成為當地官方語言之一,並進一步向法蘭西國等歐洲國家滲透,通曉漢語的歐洲人也成了搶手貨,多有貴族家庭聘請了去做教師,而模仿大祿人的穿著打扮也成了最受追捧的風潮。
當然,最好是閃亮柔順的絲綢上面有精緻手工繡花的,這種漂洋過海的奢侈品儼然成了各國上流社會的硬通貨,價格可比黃金。
同年,大祿以秦熠為水軍統帥兼大使,再次率艦隊前往新大陸。
這是秦熠第二次以大使的身份出海,而這一次他們的隨行航隊中也有兩艘蒸汽機船。
之前對倭戰爭,黑船曝光,訊息經各國停留大祿的使者、商人傳回各國,所以大祿擁有黑色巨輪早已不是秘密。
但大家也只是聽說,卻鮮少有人親眼見過。
直到這一次,秦熠率領船隊緩緩駛入法蘭西港口,引發了堪比海嘯般的劇烈反響。
那黑色船身在陽光下幽幽放著冷硬的光,向下投射出大片陰影,顯示出言語難以描述的澎湃壓迫和神秘感。
普通船隻與它相比,活像不諳世事的孩童站在了巨人身邊,後者行進間掀起的浪花都能將一眾船舶推出去老遠。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從別人口中聽到的描述,永遠也比不上親眼見證來的震撼。
若非朝廷向法蘭西國租借了整座城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