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4章 決勝,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關鍵在於人”,曹端則藉此時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對策,胸有成竹地說道。
“禮起於何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
“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
“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曹端依然沒有動搖他的基本論點,還是從周禮出發,既然姚廣孝認為變通的關鍵在於人,那麼他也跟著從人這個角度來反駁。
曹端主要引用自《荀子》,這裡是荀子關於禮的界定,也就是人生下來就有慾望,而慾望得不到滿足就不能無所求,人一旦有所求就會失去分寸和邊界,產生爭端,爭端就會出亂子,先王不喜歡亂子,所以用禮義來劃分人的階層,滿足人的慾望,使慾望不因為物的數量少而感到壓抑,也使物不至於被無窮的慾望所竭盡,讓慾望不僅僅侷限和屈服在物質上,而是有著禮樂的精神追求。
緊接著,曹端拿出了他思考後的觀點。
“人者,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人所用,何也?曰:人能群,彼牛馬者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
“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牛馬等物。
“故人可得房屋而居也,序四時、裁萬物、兼天下,無它故,得之分義爾。”
這裡曹端說的有些赤果,直接撕開了禮義那華麗的外衣,直接將其在人類社會中最本質的起源給講了出來。
人力量不如牛、速度不如馬,但牛馬被人駕馭,就是因為人類能(有秩序地)協同行動,那麼人如何協同行動的?就是劃分,怎麼劃分?用“義”,正是因為劃分了“義”,所以人類才能建設房屋按四季耕種繼而統治整個天下。
而接下來,曹端話語的直白,更是讓很多衛道士有些心裡本能地不舒服了起來。
“故先王桉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者能或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谷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也就是說,禮義是區分不同階層人群的準則所在,用來確立處於整個人類社會的不同成員的階層和等級,只有劃分出這些,才能繼續明確每個社會成員的角色和定位,以及他的職責和義務,“明分”的最根本根據就是禮義,只有先王制定的禮義才能夠讓人們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各受其益,從而讓整個人類社會能夠穩定地維持著執行下去。
曹端說的太直白,但這種近乎坦誠的直白,在這場幾乎沒有語言陷阱的決勝局裡,卻顯得尤為氣勢逼人。
堂堂正正,看你如何來辯?
姚廣孝的白眉微微一抖,顯然也來了興致,看著流逝的沙漏,他的腦海中迅速地思考起了對策。
這時候耍小心機、小手段是沒用的,當然要同樣以堂堂正正的道理來駁倒對方才算痛快。
沉吟了片刻,姚廣孝說道: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上下千年,其變何可勝道,散諸天地之間,學者自為紛紛矣。古之帝王獨明於事物之故,發言立政,順民之心,因時之宜,處其常而不惰,通其變而天下安之。及至漢太祖高皇帝,約法省禁,變革秦法,亦是知天下厭秦之苛,思有息肩之所,故其君臣相與因陋就簡,存寬大之意,而為漢家之制,民亦以是安之。”
“然歷朝歷代,覆滅者皆是大抵遵祖宗舊制,雖微有因革增損,不足為輕重有無,此般不思變而通之,故維持現狀窮矣。然祖宗舊制,有可以遷延數十年之策,有可以為百五六十年之計,可有可以為復開數百年基業之策乎?漢世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