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3章 空戰,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意思是說從夏開始就實行了“家天下”,而且以武力維護了“家天下”的統治方式,後來的商周也都是憑藉武力來實現統治的,春秋五霸的武力征伐模式也是效彷所謂的“先王之道”而來的,所以別跟我提德行。

可曹端要的就是這個回答,在方才已經推演出的數十種可能中,張宇初並未逃脫必輸的結局。

曹端開口說道:

“賢君之治國也,猶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不耐使子孫皆為孝善,子孫孝善,是家興也,而百姓平安,是國昌也。

然昌必有衰,興必有廢,此乃天時,興昌非德所能成,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故而昌衰興廢,皆天時也,此善惡之實,未言苦樂之效也。

家安人樂,富饒財用足也,富饒者先祖之德厚所致,非賢惠所獲也。

人皆知富饒居安樂者命祿厚,而不知國安治化行者歷數吉也。”

曹端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治國就跟管家一樣,開國明君就像是家族裡的慈父,但是有興盛就有衰落,這是老天註定的,不是德行所能干擾的。德行能影響什麼呢?德行能影響的是後代的家底,一個國家的德行教化,就跟某個有錢家族安居樂業一樣,這些錢不是因為他們賢惠而獲得的,而是先祖(開國明君)的“厚德”給他們攢下來的。

由此就徹底反駁了張宇初關於三代開國君王以武力謀取國家的觀點,而是說三代開國君王建立國家,是因為之前的明君所建立的國家的德行不夠“厚”了,光靠老祖宗留下的德行是不夠的,還得自己修德,從而又一次印證了剛才曹端自己的觀點。

張宇初的眼皮突突直跳,曹端的強大超出了他的想象,真是後生可畏。

如果曹端沒防備,自己當然能把他拉到心性論裡,用“俺尋思之力”暴力破解,可眼下曹端以“德力之辯”平替了“王霸之辯”,又化用道家的理論定義了德的同時,化解了他關於“三代先王也用力”的詰難。

——曹端終於拿出了他的撒手鐧。

“故世治非賢聖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

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局當治,惡人不能亂。

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不在教。

晉文修文德,徐偃行仁義,文公以賞賜,偃王以破滅。

文德與仁義同,不走與不恐等,然文公得福偃王得禍。

蓋由修德不避時禍,卻可蔭庇後代爾,今亦如是也。”

曹端很肯定地告訴張宇初,修德確實不一定能見到眼前的功效,但對於國家來說,這就是可以使後代長治久安的辦法,一時的禍患不能用來否定修德無用,修德,尤其是修“厚德”,才是實踐“仁”最好的辦法,而非使用暴力。

一句輕輕的“今亦如是爾”,便是藏了無數殺招。

張宇初黑胖的臉上已然見汗,他絲毫不懷疑只要他反駁,曹端就會把老朱給抬出來。

這可怎麼辦?

“壞了,姜聖沒教這招怎麼破啊。”

現在張宇初由於步步被動,已經徹底被逼到了死角。

辯駁到了這般局面,眼下想要嘴硬,非得說修力比修德對於實踐“仁”的作用大,那是不可能的。

可要是承認修力的作用大於修德,又完全站不住腳。

沒辦法了,張宇初再次祭出了他最後的手段,“俺尋思之力”。

張宇初嗓音有些暗啞地說道:“以力興王之君,必有以服天下之心,而後可以成天下之業。”

這跟高遜志的論點是一樣的,只不過正好反過來。

如此一來,從心出發,俺尋思用武力建立王業的君王,肯定是有讓天下順服修德的心的,所以才能成就讓天下順服修德的業也算是自圓其說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四九城成為文爺

柚子trou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