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佛腳。若是他本就有這般念頭,倒可說與主考有師弟緣份,若是臨時抱佛腳……”
為迎合考官更改文風還容易,畢竟平日做題時就可以多練習,可要能臨時更改治學理念……
這天份可真不一般了。
曾鶴齡再無猶豫,提筆批了“大道貴仁義,得春秋之意也”,等到第二場、三場的考卷送進來,他都按著自己的心意畫滿了藍圈,終究高高地將這份卷子薦給了考官。
春秋房中出了這麼個才俊考生,將來取中了,也是他們考官的實績。
三位房師薦上卷子時也不吝誇獎:“此子屬文不循舊義,別出心裁,竟能拋開凡例,憑《春秋》贊責之語寫出聖人修《春秋》時以規箴後世謹守周禮之意,理學工夫深厚,足以為本房魁首。”
主考張大人看了三位房考官一眼,露出一個頗有興味的笑容——
這考生對春秋的看法倒和他一樣,是真心如此還是為討好考官刻意偏向?他的文章是真正力壓一房,還是房考官們為了討好他這個次輔,刻意挑出與他理念相同的考生出來?
他接過考卷,先不急看前面最重要的四書題,而是先翻開了據說與他一樣寫出“復禮”之意的春秋題。
“責大國易諸侯之序,所以謹禮也。”
咦,好一個“謹禮”!好個大膽的考生,他居然開門見山,破題便點出《春秋》經的禮義教化之功!
而這題目竟也破得冠冕堂皇,又不失自然:“謹禮”二字開啟思路,往後便以宋公失序之事引出不“謹禮”而使各國尊卑失序,以至後來國家之間只能強弱而非依王制、周禮論尊卑,至有春秋、戰國各國爭霸之亂。如此看來,足以見孔子於此處責宋公亂諸侯次序是何等遠慮——
這篇文竟不是他以為的,為了投主考所好而硬在自己的文章中添入幾句“復禮”之言的文章;而是真的與他理念相投,寫出了他出題時就想讓考生理解到的,聖人作《春秋》是為引導天下人歸復仁義禮信之德的好文章!
作者有話要說: 參考明代進士登科錄、春秋學史、八股文鑑賞
第75章
這學生的文章怎麼恰就寫到了他的心裡!
張瑛拿著那四道《春秋》題反覆品讀,越看越覺得這學生讀書讀得深徹。不提與他對《春秋》理解相同之處, 後面四扇八比開闔議論中, 常常追究史料細節以佐證己說:
如論宋公易諸侯之序之事, 便能細細引注兩家諸侯來由、身份,以及周禮所定的出兵之制;論霸主合兵討叛亂之國題時, 竟將如何用兵、用謀講得有條有理、細如掌上觀紋;論賢臣離本國而出奔外國,便能詳論臣子出身家族、國家情勢,賢臣去後本國的興衰, 以辨其出奔的對錯;論周王與王后夫婦之義時則又能將當時天下之勢囊括其中……
他是真的精熟春秋史實, 不光是背幾本闈墨, 甚至不光是看本經與後人傳注能看出來的,必定是也通了詩、書、禮, 才能將當時史料信手拈來, 不露痕跡地融入文章中。
不光經義文好, 四書文也寫得好。
雖然張次輔自家文風平和, 平日看文章也略偏向清簡純雅的,可是看過這四篇極合心意的《春秋》文後, 再看他別的文章也不由帶了點偏愛。
細看前三篇四書文, 也都是才氣雄渾、筆路英邁之作, 其詞章蔚然出自肺腑, 脫無陳腐氣, 令人不自覺地想寫一句“可以為式矣”。
慢著!
細細比較這幾篇文章,雖然內容各有不同,但其行文格式, 的確是有一定章法的!
從破題、承題、原題、起講……前幾段散文寫得體氣縱橫,看似隨心所欲,實則層次分明,每篇幾乎都是兩句破題、三句承題、兩句原題、三五句起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