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才知,這光真能在空中照出一束光柱,打到樹上、草上而止。無論打在何處,也是照出一團圓的光班,光照得越遠,打出來的光斑便越大。

更妙的是這光看著像是束成一柱的,照只照眼前一線,而不像火把沖天而燒,在夜色中極易叫人認出來。行路時將這光壓得低低的,只照腳前幾步,左右前後再稍加遮護,便是有虜寇哨探隔著數十步外,恐怕也看不見他們行軍。

但若往天上打去,那光照不到東西,只能從側面看見一道上大下小的光柱,在半天中模糊散去。

這光柱可當烽火狼煙之用!

可又比烽火方便得多。

眾將官當即想到,若夜間哨探發現有虜寇在,只消將燈頭向上,打出一束沖天黃光,大軍豈不就能循光而進,將正在歇息的虜寇一網打盡?

哪怕虜寇發現光柱,這光也照不出人身影,也不留煙氣焦痕。探子只消關上電筒,在他們尋來前另覓一處藏身,定不會被發現。且這電筒是世間未有之物,他們於今日見著之前都沒想過能用燈照出這樣一束光柱,虜寇自更不能,定會為此生出猜疑——

或許以為神鬼之跡,聚眾於彼處拜祈;或許驚得夜逃;也或許視作自然,不加處置……

但無論他們如何動作,都只更利於王師掩殺!

諸將官與楊監軍議得心潮澎湃,立刻調派精銳哨探,教他們熟習這電筒的用法,並教人設計揮動電筒傳達的暗語,將這些探子放入草原深處。

漢中府這一年新雪落下的時候,關外草原上便傳來了第一場大勝的捷報。

第249章

捷報傳到京時,尚未過新年。

五年了……

自二十二年虜寇南侵, 進犯雁門、偏頭, 破寧武、窺忻州……

彼時達虜臨邊駐牧, 更常往關內縱橫擄掠,視邊牆鎮堡如無物, 殺害軍民無算,逼得忻州指揮自盡殉國,滿朝文武為之失色。

而今邊關嚴整, 虜寇不敢多留。大軍出關不幾個月, 竟已深入草原, 直穿至河套深處,反將虜寇某部圍於套內, 生擒一名虜王親族, 另有一族虜酋率族請求歸附。

如今還不曾過年, 這竟只是五年間, 邊關情勢便有天翻地覆之變了!

新泰帝將軍報重重拍在桌上,喝道:“賞!重重地賞!齊王與諸將勞苦功高, 叫他們先歇下來安生過個年, 年後再戰。令監軍楊榮選人押俘虜上京, 將那名欲內附的虜酋與親人也送上京來受封!”

楊侍郎與輔國公、成國公等人寄回京的奏報中竟多有誇讚齊王勇武敢戰, 身先士卒的, 又誇他平日不貪好享樂,與軍士同飲食。

此番哨探能深入敵後,探查出虜寇部所所駐, 也有齊王殿下肯將原供親王將士所用的軍糧分與哨探之故。

他能為軍務節省自己的飲食,還親筆致書周王,請周王多籌餅乾、罐頭等輕便易攜之物;而周王亦在接到齊王書信後便盡力籌措,送上比他所請更多的軍糧,更送上了哨探、潛行的神器——

正是僉都御史桓凌與漢中宋知府宋時所制的“電筒”。探子憑此確定虜酋所在,大軍趁夜奔襲,將其部王公一舉成擒。

兩位親王一個愛兵如子,一個顧全大局,這一場勝仗甚虧了二人之力。

天子嘆道:“恕兒如今也長大了。朕原以為他只是心浮,交代他的事總不用心,其實倒是朕看錯他了。這孩子只是不好文而好武,待在邊關正遂他的志了。”

這些年齊王在京鬱郁不得志,放到關外,或許對他、對朝廷都是件好事。

他指尖在軍報上“齊王”二字旁劃了幾圈,重重一敲桌面:“便依太祖少年時所作的《九龍奪嫡》故事,封他一個‘大將軍王’,給他出戰的機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你開啟時間的門

皎皎

公子極惡

淺如月

HP我的爸爸是伏地魔

吃瓜下

老攻失憶後人設崩了

念念有嶼

穿成農家老婦,我帶著兒孫去逃荒

暴富的喵喵

因果輪迴之第九世覺醒

菩提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