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8頁,男二的科舉之路,一七令,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皇上哼了一聲:「你還不如你弟子呢。」
起碼顧準的孩子他是挺滿意的,會說話,會來事兒,比他這個師父可聰明多了。
李況不置可否。
皇上見他又恢復成原先不苟言笑的樣子,頓時覺得沒趣兒,找了個藉口就把他給打發了。
李況走的時候還在想著方才的事情。身為師父,李況當然是想要親自給顧準取字的,前段時間他還在翻書,想著一定要找一個頂好的字配他徒弟。結果字還未定一下,便被人捷足先登了。實在可惜。要是換了別人他還能拒絕,可提出這無禮的要求的是聖上,哪裡還有他反抗的機會?
允之……字倒是不錯的,可李況心裡也有數,知道皇上不過就是一頭興起,真允不允還是另一說,畢竟他們聖上一貫喜歡出爾反爾,而且但凡他出爾反爾,道理還一堆。喜歡的時候事事都好,不喜歡了便立馬翻臉不認人。別看他如今如此看重顧準,那不過就是一時稀罕,一旦回了京城,過了兩三個月,說不定早把顧準拋到腦後了。
白得了個字之後,李況也沒見得有多寬慰。
翌日,皇上又單獨召見了顧準,讓他跟自己說說這鹽官縣的風土人情。
有顧準作陪,外出辦事別叫人愉悅了不少。皇上沒讓李況跟著,是因為李況乃縣令,保不齊底下的百姓已經記得他長什麼樣子了。可他卻從未來過鹽官縣,百姓不知他是誰,所作所為皆是天性。
逛了一圈,皇上分外滿意。
「雖說說這鹽官縣不過是小小的一個縣城,可到底身處江南富裕之地,百姓們也過得如此安逸。」望著街頭的熱鬧景象,皇上忽然感慨無限,覺得自己果然治國有方。
馮清檯也道:「也是李大人治理得好。」
顧準很想說話,但他忍住了。
他知道皇上這是在微服私訪,想看看他們鹽官縣到底是怎麼樣的。不過這私訪也不過只訪了一個縣城而已,顧準其實很想告訴皇上,若想知道實情去鄉下會更好。但是仔細一想,卻又把這句話給嚥了下去。
他們這位聖上就不是一個喜歡體驗民間疾苦的。他只喜歡政通人和,喜歡人煙阜盛,唯獨不喜歡百姓疾苦。若領著他看到那些,說不定皇上會當場翻臉。
是以,顧準對此一個字都沒提。面對不一樣的上位者需要有不一樣的應對之法,皇上跟太子不一樣,太子年歲尚小,亦有慈悲之心,耳根子也偏軟,可以與他探討這些,但皇上不行。一個人,只有摸清楚了他的喜好,才能相處得融洽愉快。
他不提,皇上看得自然也高興了許多。一連好幾天他都叫了顧準一道,自己去哪兒去吧,顧準領到哪兒,那親切的勁兒,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倆是親父子呢。
倒是惹得太子黯然傷神了好久。
不過皇上終究還是要走的。
他來鹽官縣是推掉了身上的一應政務,想著突然襲擊,才快馬加鞭從京城趕過來。可他總不能一直拋下京城那邊的政務,該看的東西都已經看完了,程相跟馮清檯便開始催促皇上返城了。
皇上喜歡使性子,可他也知道在這種事情上面耍不了性子。雖不是那麼想走,可也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了。要是回去的晚了,朝中那些老迂腐必定又要對他念叨個不停了。
最後又花了一日巡視了鹽官縣,皇上便準備啟程回京了。回程之前,皇上還又把顧準叫到了身邊來。他這次出京並沒有帶別的,不過隨身帶的玉佩卻有一塊。想著顧準的功勞,皇上當即把玉佩解了下來,當做賞賜送給了顧準。
「朕知道你的功勞,只是不論是救了太子還是制了新鹽,都不能對外宣揚。此事註定要委屈你了,這玉佩乃是朕隨身攜帶的玉佩,往後你在京城行走,旁人見了它也會避讓三分。雖然沒有多大的用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