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六十四章 這場仗要怎麼打,大明國士,子率以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兩人相爭最終的結果以雲程牽了一匹戰馬給李瑈而結束。
李瑈也沒有過多的廢話,打馬衝出金水河便朝著北京城東北方向的三千營教場而去。
可惜,他來晚一步,趕到教場之時,只剩下未曾隨軍出征的文書司國和主簿文書在等著他。
於忠和司國之所以現在還留在軍營,是因為他們倆主管的是後勤事務,需要等待朝廷徵發的民夫和工匠,負責運糧運鎧甲運物資。
看見空蕩蕩的大營,李瑈差點眼前一黑栽下馬來。
但......大軍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只得失魂落魄的回到侯府。
與此同時,侯府的下人也將準備好的物資運出侯府,準備送往於忠與司國的手裡。
屆時陳堪於邊境紮營等著他們,他們自然會將侯府準備的物資交給陳堪。
此時——
陳堪已經帶著大軍出現在北京城東北方向五十里處的金水河上游所在之地。
這五千大軍,是陳堪的許可權唯一能夠指揮的部隊。
北京周邊自宣大一直到山海關一帶,駐紮了將近十萬邊軍,這十萬大軍唯一的作用,便是護衛北京。
這些部隊從宣大到山海關,以一個半圓形的防禦姿勢將順天府所有領土包圍起來,構築成了一道難以突破的防線。
而在北京的東南處兩百里的範圍,便是赫赫有名的天津衛,天津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備海上來的敵人,同時還承擔起了在宣大以及山海關防線被破之後,北京城內貴人的海上逃生任務。
老實說,北京並不算是一個適合做首都的地方。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缺水,其次便是北京所處的華北平原自古以來便是四戰之地。
北京的東邊承受著遼東的威脅,北邊和西北邊則是直面草原遊牧民族。
東邊還有山海關和長城可以依託,但西北和北面則是沒有任何緩衝。
以大同和宣府為例子,這兩個防區都在雁門關以北,而出了宣化防線,就是土默特部所控制的土默特川地區,中間幾乎沒有任何緩衝地帶。
大同稍好一些,即便防線被破,也能退守雁門關,實在不行退守北地重鎮太原,以太原為起點構築太行山防線,但這樣做便等於捨棄了北京。
補給線被斷的北京就是一座孤城,而北京周邊的涿州霸州等地。因為華北平原本身就缺水,糧食的產量不高,所以並不足以成為北京的大本營。
不過,這些都和陳堪沒什麼關係。
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好,那就將草原變成大明的,那樣北京的陸上威脅不就解除了。
這一次是陳堪第一次大規模領軍,以往不管是去太原,雲南還是蜀中,陳堪率領的都是小規模的部隊。
而在南京算計白蓮教也好,還是謀劃安南也好,陳堪更多的是處於一個謀士的位置上,真正去操作的都是由別人去完成。
也唯有自己領一次大軍,陳堪才知道想要將五千人如臂指揮有多難。
別的不說,大軍路過留下來的排洩物就足夠陳堪頭疼了。
其他的類似怎麼紮營,怎麼保持大軍計程車氣,甚至是何時著甲趕路,何時派出斥候等等,這些瑣碎雜事更是讓陳堪腦袋都大了。
若非身邊還有一個沙場宿將周石幫他查缺補漏,陳堪覺得他都沒本事將大軍帶到宣化。
所以在急行軍好幾日,終於將大軍帶進宣化之後,陳堪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那就是,他真的沒有當名將的潛質。
宣府作為北京的東大門,知道草原上的訊息遠比陳堪北京要早。
陳堪領著麾下五千大軍駐紮在宣府城牆外面的時候,宣府的大軍已經做好了備戰的準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