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0章 466【心學大佬們回京了】,夢迴大明春,王梓鈞,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淵為大明帶來了許多變化,蒸汽機只是其中之一。
比如歷史上,此時山東臨清正在鬧饑荒。
皆因嘉靖和老臣有矛盾,許多地方事務難以推進,導致黃河小範圍決口,臨清去年屬於重災區,今年春天青黃不接形成饑荒。為了平抑山東糧價,廣積二倉的糧米,拿出三分之一減價賣給地方。
但現在,因為王淵給朱厚照遞摺子,黃陵岡堤壩已經逐步修繕,並且還多了三道堤防止決口。再加上王淵親自在臨清築堤挖湖,臨清已經近十年沒有水患,此處百姓安居樂業,只是山東大種棉花造成米價上漲而已。
僅此二事,王淵至少救了十萬人,更讓上百萬人免受流離失所之苦!
而城市裡的居民,也漸漸習慣了報紙。
雖然沒有王淵,大明也會有報紙。但塘報只發行給官吏,民間報紙多為商賈購買(含有商業資訊),直至明末才出現面向讀書人的報紙。
王淵發明的蠟印機,讓報紙更易大量印刷,且成本直線下降。如今報紙已傳遍大江南北,各種報紙型別五花八門,不但商賈、士子喜歡訂閱,就連平頭百姓也愛聽人讀報。
這次在天津港登陸,王淵來到天津衛城,便看到至少三種報紙。印刷量都不高,發行幾百份已算很多,主要提供給本地的讀者。
嗯,天津也有球賽,偶爾還會邀請京城球隊切磋。
在天津逗留一日,王淵正準備乘船,突然後面有人喊道:“前面可是王侍郎?”
王淵轉身望去,頓時有了印象,拱手笑道:“謙之兄,多年未見,風采依然。”
鄒守益笑道:“王侍郎居然還記得在下。”
“你我同科,豈能忘懷?”王淵邀請鄒守益一起坐船。
歷史上的鄒守益,本來應該會試第一、殿試第三。只因王淵的出現,鄒守益沒當成探花郎,以二榜第一名的身份考中庶吉士。
這傢伙甚至都不等散館,便捨棄庶吉士的身份,回老家鑽研學問去了!
啥意思?
最頂尖的中央儲備幹部,而且年僅二十歲,主動放棄一切前途,說要回家專心研究學術。
這一研究就是十三年,期間拜師王陽明,又苦修了七年心學。
曾經的弱冠少年,已是三十三歲的中年。並且此人身材修長,容貌俊偉,堪稱玉樹臨風,舉手投足間還帶著一股子大儒氣息——歷史上,鄒守益雖非王門首徒,卻獲得心學各派一致認同,並被認為是唯一獲得王陽明真傳的弟子。
兩人進了船艙,同科兼同門,自是一番敘舊。
王淵問道:“謙之兄這次是回京做官?”
鄒守益說:“先去吏部和翰林院報備,至於能不能做官,並無多大區別。我在江西講學十年,自認已通程朱和心學,想要到京城也傳播學問。”
得,這人不是回來做官的,而是殺回京城傳道的!
陽明心學,已在南直隸、浙江、福建、湖廣、江西、貴州、嶺南廣泛傳播,但在北方的影響力還較弱。這次不但鄒守益回來了,方獻夫、黃綰等人也回來了,都是些歸鄉講學十多年的學術大佬。
王淵想了想說:“兄之大才,當為翰林院編修。但不及散館而去,恐怕這次回京,只能先做翰林院檢討。”
“無妨,”鄒守益抱拳說,“多謝若虛兄關照。”
嚴格來講,鄒守益屬於無組織無紀律,庶吉士做了幾個月便開溜,追究到底甚至可以剝奪功名。但他自身學問深厚,又有王淵幫著說話,授予從七品翰林院檢討還是很方便的。
如果王淵不幫著說話,楊廷和黨羽把持著翰林院,鄒守益又是心學門徒,恐怕回京之後也得一直坐冷板凳。
鄒守益既不聊官職,也不聊學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