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3章 409【突如其來的海戰】,夢迴大明春,王梓鈞,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葡萄牙使團順季風而來,抵達杭州正是四月初(農曆)。
而紅薯、玉米、花生三種作物,在南方的最佳種植時間也是四月(公曆)。但那是幾百年後的四月,如今大明正逢小冰河,正德十四年的平均氣溫,已跟天啟年間差不多冷——不過再挨十年,氣候就會回暖,直至百年後才再次變冷。
因時代氣候差異,三種引進作物,剛好適合在農曆四月種植!
杭州工商學院。
王淵花錢買了二十畝良田,全部捐給學校做學田。如今闢出幾畝地來,用來搞新作物試種,王總督親自前往指導。
上輩子,王淵生長在小縣城,自己並沒有種過地。但他外公外婆在農村,也是見過如何耕種的,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
十多個學田佃農,在王淵的指揮下,用泥巴混合草木灰,再加入一些發酵糞便,在地裡揉著網球大小的屎糰子。
這是在給玉米做“營養缽”,種子摁進屎糰子當中,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出幼苗。移栽也非常方便,挖坑將帶苗的屎糰子埋下,定期澆水除草就搞定了。這種“營養缽”育苗方式,興起於新中國建立之初,是中國農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可適用於玉米、棉花、西瓜等作物。
王淵小時候去外婆家,可幫忙揉過屎糰子,當時只覺得特別好玩。而且糞便混合草木灰、泥土之後,也不怎麼顯臭,搓起來並無心理負擔。
有兩個物理學派門徒,負責這些作物的試種,王淵告誡他們:“玉米苗長到兩個巴掌寬的高度,就可以考慮移栽了。移栽的時候,可以進行壟植,每窩間隔大概是虎口到手肘的長度。”
玉米,是王淵給新作物的命名!
至於壟植技術,古已有之,至少一兩千年了吧。
其他都源於王淵的幼時回憶,苗高、間距什麼的,只能記得一個大概。至於什麼時候澆水,王淵只知道育苗時,必須潑灑少量水分,移栽時要用瓢灌澆,之後如何澆水只能慢慢摸索——其實也就抽穗還需灌溉一次。
王淵仔細回憶,突然又補充說:“等玉米稍微長高之後,可以在壟溝裡種豆子,玉米和黃豆能夠共生,如此就能節省土地。”
這種間作栽培技術,自然是中國勞動人民總結的,歐洲如今還在玩輪種呢。
王淵小時候在外婆家掰嫩玉米,就能看到壟溝裡栽著豆子,玉米和大豆都能良好生長。
學生和佃農也沒多問,以為是佛郎機人,帶來了玉米種植技術。
接著,王淵又去紅薯實驗田,吩咐道:“紅薯挖坑埋進去,等藤蔓長得茂盛了,再這段藤蔓進行移栽。也要進行壟植,壟溝裡載……不對啊,把玉米田的人也叫過來!”
王淵徹底回憶起來,玉米、紅薯和大豆,可以同時進行套種。
玉米栽在壟上,最高;大豆種在壟溝,次之;紅薯也種在壟溝,最矮。
一塊田地,可同時種這三樣作物,高、中、矮互不干擾,以實現耕地的最大化利用!
中國農民太勤勞了,也太聰明瞭。他們一直都在摸索,如何用最少的土地,種出最多的糧食。
玉米和紅薯都是高產作物,同時種在一塊地裡,而且還能套種大豆,那麼畝產該是多麼驚人?王淵瞬間就興奮起來。
至於花生,真沒啥好說的,挖坑埋種澆水便是,那玩意兒容易種得很。
之後的一個月裡,王淵隔三差五,都要來試驗田逛逛。他甚至借來一些京兵,每天駐守在試驗田邊,防止有人畜毀壞這些新作物。
一旦試種成功,就可在杭州府推廣,再推及整個浙江,最後推廣到大江南北!
……
試驗田裡的玉米,剛剛完成移栽,葡萄牙使者西蒙,也裝好貨準備返航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