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6章 224【北堵南疏】,夢迴大明春,王梓鈞,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百姓被逼急了自然要拼命。
王淵對黃河的情況不甚瞭解,問道:“為何黃河的河道總是北移?弘治十八年、正德三年,黃河北岸兩次決口,河道也隨之北移。正德四年北岸又決口,河道直接北移一百二十里!”
李興詳細解釋道:“因為黃河泥沙太多。自太宗遷都北京,漕運就成了治河關鍵,每次都在南岸分流洩洪。豫東、魯西地勢本就平坦,黃河之水流速不快,次次皆向南分流,導致南岸沉澱的泥沙越來越多,南岸的地勢自然比北岸更高。”
“明白了。”王淵一陣頭疼。
明朝為了穩定漕運,治理黃河的方案,簡直屬於飲鴆止渴。
整個過程是這樣迴圈的:南岸地勢更高,一旦洪水肆虐,北岸必然決口,河道隨之北移。為了保住漕運,就在北岸築堤,並在南岸分流,逼迫河道難移。泥沙沉澱之下,南岸的地勢越來越高,北岸的堤壩也越來越高,黃河的河道就這樣來回滾動,動輒便是滾動上百里!
王淵喃喃自語:“這樣下去不行啊。一味北堵南疏,河道與堤壩不斷抬升,百年之後再發大水,必致豫東、魯西千里之地成為一片澤國。”
李興攤手道:“那有什麼辦法?王學士若想一勞永逸,就必須從豫西、豫中開始治河。但如此一來,工程量實在太大,朝廷的銀子就沒那麼多。再則,必然耽誤漕運,北京有幾十上百萬人可等著吃飯啊!”
王淵心裡有了計較。
若想真正治理黃河,必須達成兩個前提條件:第一,開闢海上漕運通道,減少北京對大運河的依賴;第二,改善朝廷財政狀況,否則別想說服皇帝和戶部掏銀子。
好難!
王淵這次接了個燙手山芋,只能繼續玩“北堵南疏”那一套,暫時解決眼前的困境再說。黃河北岸的百姓會稱頌他,黃河南岸的百姓則會痛恨他,因為“北堵南疏”的實質,便是將北岸的洪水引到南岸去氾濫!
必須進行實地考察,制定妥善方案,把對南岸的破壞降至最小程度。
唉,頭疼。
不想了,先把婚結了再說,治河的事情太糟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