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6章 612【兩教合流】,夢迴大明春,王梓鈞,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陳規,出身於嶺南陳氏,族譜可追溯到東漢,似乎還是南朝陳的皇族。
炎黃子孫,誰家祖上沒闊氣過呢?
到了明代,陳規這一脈當官的不多,但海上貿易做得挺紅火。特別是廣州開海之後,陳家的海船發展到數十艘,主要從江西購買瓷器、桐油等商品,運往東南亞和印度出售,再從東南亞、印度運回香料和寶石。
蒸汽機帶來紡織業大興,廣東商賈眼紅得很,他們甚至派出子弟求學,成功仿造出蒸汽紡織機。
但是,廣東缺少原材料,這破地方不產棉花!
江南和山東的棉花,早就被其他省份的商賈霸佔。廣東商人只能購買楚棉,可是楚棉的出棉率不高,紡出的棉布質量也不好。
於是乎,廣東商賈成為開拓印度的急先鋒,他們迫切想要一塊穩定高產的棉花產地!
陳規作為家族嫡次子,被派到天竺管理農莊。家族花費十多萬兩銀子,終於拿下十八萬畝地,並移民上千,募私兵數百。
這塊地位於考維利河沿岸,土地非常肥沃,主要種植棉花、水稻和甘蔗。
天竺的農民太過懶惰,還把漢族移民都帶壞了。陳規對此焦頭爛額,嘗試過無數種方法,最後只能請求家族繼續出銀子移民。
有人說幫忙提高生產效率,死馬當成活馬醫,那就試試唄。
在張堯六人的主持下,不分漢民還是土著,每人佃耕十畝地為基數。這十畝地叫做“基田”,田租高達七成,剝削得足夠厲害。
十畝之外,每人可多佃三畝。這三畝地叫做“增田”,田租高達六成。
每年農作物收穫時,畝產高於平均數的佃戶,來年可多佃五畝地,這五畝地叫做“優田”,田租只有五成。而畝產最高的五百個佃戶,可額外再佃耕五畝地,這五畝地叫做“自田”,田租僅有四成。
以上畝產,都算每個佃戶名下耕地的平均數,佃耕過多會導致平均數下降,而且種子都由莊田主提供。
作為懲罰,畝產最低三百佃戶,全家都將被永久逐出農莊!
另外還有終極獎勵,三年統計一次,累積繳租最多的兩百佃戶。可自己攢錢出資,由莊田主聯絡政府,幫他們購買五畝地,這五畝地將永久作為他們的私田。
如果連續九年都被評上,那就能積攢十五畝私田,絕對算得上勤勞致富。
地主敢耍花招,在統計時做手腳?
那就正好,趁機發展濟世派,團結起來逼地主老實。
此制度一經執行,漢民歡呼雀躍,瞬間被激發積極性。他們起早貪黑打理土地,沒事兒都要去轉幾圈,把田裡的雜草拔得乾乾淨淨。
本地的低種姓和賤民,則似乎沒聽懂一樣,只有少部分變得勤快起來,大部分依舊得過且過。
仔細走訪詢問,張堯終於搞明白原因,本地土著根本就不相信!
那就來一撥“轅門立木”,讓低種姓和賤民自己報名,選十人一起挖掘水井。只要能挖出水,立即賞一車糧食,由這挖井的十人平分。
賞賜兌現之後,大量低種姓和賤民被調動起來,開始熱情洋溢的投入農業生產。
不要歧視任何種族和群類,是人都想過好日子,懶惰有著深層次原因。只要給他們希望,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抓住,希望越大他們抓得越緊。
當然,也有一小撮,那是真的懶,已經無藥可救!
張堯六人一邊學習耕種技術,一邊學習土著語言。等都學得差不多了,便去義務教導土著,幫助低種姓和賤民提高種植技術,還組織他們結成互助小組,免得被漢民給甩開太遠。
暫時不急著傳道,等混熟了再說。
……
陳規看著熱火朝天的景象,不禁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