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82頁,大唐不良人(上),庚新,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治心裡雖然眼下沒把吐蕃放在眼裡,但也有幾分清醒的認識,知道吐蕃佔著地利,其國中人驍勇善戰。
王玄策出使中天竺遇襲時,曾找吐蕃借兵。
「陛下,臣正想與你說關於吐蕃的事。」
蘇大為斟酌了一下用詞道:「我在雪域之時,聽說吐蕃這些年在高原上東徵西討,不斷兼併其餘部落,就在前幾年,已經吞併了象雄,現在儼然已是雪域霸主,而且其大相祿東贊野心勃勃,下一步,恐怕會對吐谷渾起染指之心……」
說到這裡,蘇大為便沒說下去。
聰明的君主不需要他說得那麼細,自己便會腦補出來。
對聰明人說太多,只會引起逆反。
李治面沉如水,眸中光芒微微閃動:「吐谷渾?」
想了想,他搖頭道:「不可能,貞觀年間,吐蕃曾入侵過吐谷渾,後來與大唐展開松州之戰,之後吐蕃便向大唐稱臣,並迎娶了宗室之女,是為文成公主。
這些年,吐蕃對大唐還算恭敬,未露反意。
若他們真的生出野心,大唐的鐵蹄,會教他們什麼是規矩。」
李治自信的道。
聽他這麼一說,蘇大為心裡便是「咯噔」一下。
他提起吐蕃,自然不是無地放矢,而是不想真等吐蕃吞併了吐谷渾,向大唐進逼的時候,唐朝才後知後覺。
歷史上這個時候,李治的目光是被遼東吸引了,為了徵遼東,大唐使出渾身力氣。
先打了百濟,又打了高句麗,還與倭國人在白江口爆發一場大海戰。
歷經無數艱難,才終於征服這些國家,但最後,卻白白為它人做嫁衣,便宜了新羅。
新羅在戰爭後期,便開始對大唐的後勤動手腳,以致於唐軍補給困難。
趁唐軍這口氣上不來,新羅趁機大量吞併原先百濟和高句麗的地盤,儼然成為區域一霸。
後來大唐為此,與新羅在爭奪半島控制權上,又展開無數次大戰。
最終,新羅與唐軍劃大同江而治。
雖然唐軍收復了一定的高句麗土地,但最大的戰爭紅利,還是被新羅給弄到手了。
唐軍累得筋疲力盡,耗費無數國力,但與收穫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除了名義上消滅了高句麗,令李治可以挺起胸膛說一聲大唐完成了前隋未竟之業。
自己完成了太宗未成之事。
所以,自己的功業,勝過太宗,遠邁前隋。
但是除此之外呢?
糜費錢糧無數,無數大唐好男兒的熱血,灑在遼東之地,無法魂歸故里。
付出高昂的代價,只是為自己培養出新羅這樣一隻養不熟的白眼狼……
唐軍這邊還沒對遼東滅火,西面的吐蕃已經縱兵殺下來了。
使得唐軍腹背受敵。
那時名將蘇定方早已累死在西征叛軍的路上,李治派大唐新一代名將,薛仁貴對吐蕃用兵。
卻在大非川慘敗於吐蕃論欽陵之手。
這幾步棋連著下來,實在太過憋屈了。
所以蘇大為私心裡,更希望李治關注一下吐蕃之事。
不說先打吐蕃,至少做些防備,免得被人偷家。
事實證明,歷史是有慣性的。
李治,有他自己的判斷和認知。
「區區吐蕃,何足道哉,大唐之中多的是突厥降將,他們能徵善戰,若吐蕃真有不臣之舉,派一員上將領數萬精兵,足以蕩平。」
李治自信的道:「西突厥控弦二三十萬,我大唐只出兵五萬,便一戰滅其國,天下有誰能擋唐軍兵鋒。」
說著,他揮揮手:「此事毋須再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