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70頁,大唐不良人(上),庚新,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提起袁守誠,李治立刻有了印象。
「你既推薦安文生,可願為他做保?」
做保的意思就是,如果出了事,你得負連帶責任。
蘇大為毫不猶豫:「臣願意。」
「朕準了。」
李治長呼了口氣。
有熟悉地形地理的人才引路,再加上蘇定方之能,至少能保證唐軍不敗。
如果能稍稍扼制住吐蕃的勢頭,拖住他們吞併吐谷渾的戰略,為大唐爭取時間,也就夠了。
「阿彌,你上次說過,吐蕃擁兵數十萬?」
「控弦之士,不下三十萬。」
「這些苦寒之地,真是出戰士的好地方。」
李治長嘆一聲:「朕意已決,派蘇定方出征,阻吐蕃,救吐谷渾,令安文生為副,率兵兩萬。」
噗
蘇大為好懸,差點沒把自己的舌頭給咬下來。
他一臉錯愕的看向李治,幾乎以為自己聽錯了。
「陛下,兩萬人……是不是太少了點?吐蕃人佔地利,人數也有優勢,給蘇將軍就兩萬人?」
神特麼兩萬人,兩萬人對人家祿東贊十幾萬人?
雖說蘇定方擅長以少勝多,打出逆風翻盤的戰績,但能不能別這樣欺負蘇老將軍?
是看不起吐蕃人還是怎麼回事?
「朕意已決,對了,朕同時還會派程名振及薛仁貴前往遼東……新羅金春秋已經派使者數度告急,若不去救,只怕新羅不保。」
李治的話,飄飄緲緲,彷彿從天邊傳來。
蘇大為一時愣在當場。
第五十二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
安定西北,使大唐免除後顧之憂,不用在地勢上和戰略上陷入被動,這是蘇大為以穿越者的眼光,洞察這一切。
而對李治來說,有著更重要的選擇。
那就是遼東。
征服遼東,平定高句麗,是政治上的考量。
太宗李世民在世時,已經將消滅高句麗提上日程,數次徵遼,也斬獲頗豐。
只是還未達到他平定高句麗的最高戰略,太宗所以才說徵遼沒有勝利。
實際上,並不是沒有勝利,而是戰術勝利,戰略目標還未達成。
在貞觀後期,太宗一直派大將對高句麗進行騷擾,使其不能安心恢復生產。
高句麗的國力,也因此大為削弱,已不再是隋朝時的區域霸主。
太宗駕崩前,正籌謀再一次親徵高句麗,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徹底消除中原這位北方強敵。
可惜最後天不假年。
徵高句麗的事,便被耽擱下來。
到了現在李治朝的時候,李治的皇位得來的並不容易,他是幼子,頭頂上兩個哥哥素有賢名,曾是爭奪皇位的大熱門。
最後太宗是被長孫無忌說動了,為了避免再發生「玄武門之變」這樣的人倫慘劇,所以才立最小的嫡子李治為太子。
但李治素來以「柔弱、恭孝」著稱。
在登基後,整個永徽年間,都被長孫無忌這樣的權臣壓得透不過氣來。
雖然近兩年已經將局面翻轉,也剛剛取得平定西突厥這樣的大捷。
但對於李治來說,還需要在另一個戰場上獲得勝利,以證明自己。
還有什麼比完成太宗未競的事業,更有說服力的呢?
何況,如果此時大唐不出兵,據三韓那邊的情報,新羅已經連丟數十城,國土淪陷近半。
再不拉一把,這新羅小弟只怕真的要躺下了。
相比於吐蕃和吐谷渾,大唐更在意半島的局勢,這是歷史延續下來的慣性。
誰叫前朝大隋,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