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頁,大唐不良人(下),庚新,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這些帶路黨,我軍登九州作戰,又直取倭國國都筑紫,豈非和蘇總管滅百濟如出一轍?」
第九十四章 心結
蘇大為說完這些,不想再深入聊倭國的話題,只顧喝酒。
而其他人,婁師德、崔器是親歷者,細細思索蘇大為用兵的方略。
阿史那道真和蘇慶節,則是低頭揣摩。
倭國內亂是真,不過蘇大為還是隱瞞了一些關鍵的東西。
比如,他前期動用都察寺的情報網,做的情報蒐集。
又比如,他是先佔據一個據點,發動土地革命,取得當地百姓的支援,然後再徵召倭人僕從軍,用倭人打倭人。
當時倭國王室的統治基石都被蘇大為的「絕戶計」給抽光了。
內不內亂的,也沒甚區別。
但凡蘇大為的佔領區,那些農戶都爭相投軍,積極參與唐軍,幫著唐軍打那些倭國貴族,分享戰爭紅利。
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不過這些比較犯忌諱,必須淡化處理。
若讓李治清楚其中門道,只怕心中會對蘇大為越發猜忌。
「蘇都督『攻心為上』,讓我想起貞觀十九年太宗徵高句麗發生的事。」
婁師德目光投向蘇大為:「太宗用兵如神,但是晚年卻頓挫於安市城,引為生平憾事。」
提起李世民的兵法,在座的崔器、蘇慶節、阿史那道真,包括蘇大為都來了精神。
眾人舉杯飲了一杯,然後向婁師德催促道:「你接著說下去。」
「太宗當時徵高句麗時,十分注重收攏人心,記得當時六月,我軍打到白巖城下,城主孫代音表示要投降,太宗馬上答應,並許諾對城裡的百姓秋毫不犯。
結果當時領軍的英國公李勣進言: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
咱們當兵打仗,不顧傷亡,就是為了打破城以後,可以放開來搶錢搶糧搶女人。
陛下您受他們投降,之前答應將士們可以放開來搶的,現在也不可以了。
你這樣做,不是寒了自己人的心嘛。
婁師德一提起來,大家頓時都記起這件事。
阿史那道真道:「當時是孫代音先說要降,後來又不降,戲弄我軍,太宗怒了說打破此城,可任各軍劫掠。
然後諸軍用命,冒著箭雨和飛石攻城,最終快要破城時,孫代音才終於投降。
事後太宗又改口說不要劫掠了,才有了英國公李勣和太宗那番對話。」
蘇大為也曾聽蘇定方提起過此事,所以心裡有印象。
後來是李世民自己掏腰包,用府庫裡的錢賞賜士卒,才把此事糊弄過去。
之所以要這麼做,正體現「攻心為上」的用兵思想。
屠城容易。
可一旦屠城之後,再想攻取高句麗各城,將會遭受更加頑強的抵抗。
李世民乃是知兵之人,自然不肯讓唐軍被動。
劫掠屠城一時爽,事後就是火葬場了。
不光如此,當時為了攻心,唐軍硬是保持著仁者之師的形像,對佔領區的百姓不但不劫掠,還好吃好喝的供著。
打下白巖城,發糧食給城中百姓,還獎賞城中八十以上的老人,甚至白巖城裡的敵軍,李世民都發給錢糧,放他們走,讓他們在高句麗宣傳大唐仁義無敵的威名。
李世民用最大的誠意來展現王者之風,按道理高句麗的軍民應該乖乖倒戈解甲,以禮來降,國安名樂,豈不美哉。
可高句麗人偏不。
唐軍此後不得不一個個啃硬骨頭,新城、安市、建安三城始終堅挺,一直沒攻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