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蕩墨爾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txtdu,極光之意,飄蕩墨爾本,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萬安橋。
木拱廊橋。
始建於公元1090年,北宋元佑五年。
這座古橋,前後經歷過三次重建。
清乾隆七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國二十一年。
分別是公元1742年、1845年和1932年。
大大小小修補的次數,更是不計其數。
即便如此,在木拱廊橋裡面,萬安橋仍算不得是命運多舛的。
它甚至算得上幸運。
真正命運多舛的木拱廊橋,早就已經消失在地球之上。
有些倖存於老照片,更多的彷彿從來不曾存在過。
民國二十一年,聶廣義的爺爺,還是個只有幾歲大的小孩子。
那一年,萬安橋第三次重建。
聶廣義的爺爺年幼貪玩不懂事,吵吵鬧鬧倒著衝上了沒有造好的橋拱頂端。
一個不留神,直接從八米多高的地方掉了下去。
自由落體。
在橋上作業的木匠,無不驚呼。
卻也於事無補。
然後……
那個頑皮的小男孩,毫髮無傷地自己游上了岸。
這件事情,很快在村子裡廣為流傳。
有人說,這個小孩命真大。
更多的人,認為這是古橋本身帶來的神蹟。
在高空落水這件事情發生之前。
村裡人管這座橋,叫長橋。
長橋很長。
同類別天下無敵的那種長。
這座橋所在的村莊,被命名為長橋村。
在高空落水事件之後,這座長橋,有了全新的名字——萬安橋。
從此,萬安橋不再僅僅只是一座橋,還是四里八鄉人的信仰。
聶廣義的爺爺也因此,和這座橋,有了不解之緣。
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這座橋,一步步成為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的非遺傳承人。
早在2009年,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身處偏僻村莊的萬安橋,可能並不被大眾所熟知。
但有一座木拱廊橋,大家或多或少,都聽說過。
說是家喻戶曉也不為過。
它,出現在一幅畫裡。
一幅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它,國民度第一。
是國寶級文物。
它就是——《清明上河圖》。
用真實的筆觸,在五米多長的畫卷上,記錄了宋徽宗時期,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
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汴京城內的建築特徵,都城民生的欣欣向榮。
相比另外九幅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堪稱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
它,特別接地氣。
它,特別真實地記錄了宋朝人的市井生活。
它,為後世研究宋朝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它,歷史價值,甚至高於藝術價值。
和紅樓夢一樣,《清明上河圖》也有專屬於它自己的“學派”。
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囊括了社會史、建築史、交通史、造船史、城市史、商業史、廣告史、民俗史、服裝史……
畫卷中央,那座橫跨汴水的虹橋,就是木拱廊橋的典型代表。
然而,汴水上的那座橋,雖然同屬木拱廊橋,卻也僅僅只是和萬安橋建造技藝相似。
萬安橋的建造,採用的是木拱廊橋裡面,最特別、最狹窄也最成熟的子門類——編木拱橋。
這個子門類,是我國古橋樑類別中的一顆遺世獨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