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之敵圍點打援殲滅!”

多鐸聽得很仔細,也藉著張存仁的詳盡剖析,靠著平面地圖就把當地的地形想象腦補出來了。

江陰城北的黃公山一帶地形,後世看官或許也不太理解,但只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讓人形象腦補了:

黃公山那地方,一直到抗戰時期,都是江防要塞,37年日軍在10月底就基本打贏了淞滬會戰、但是最後到了12月份才打進南京,搞了慘無人道的暴行。中間這段時間差,日軍其實主要就是在啃黃公山上的江陰要塞。

能讓1937年的日軍攻打相當時間的要塞,可見當地之險要。

至於後來抗戰結束,到渡江的時候,江陰要塞也是發生過激烈戰鬥的,不過常凱申的部隊提前被地下組織滲透策反了,這才一舉拿下。

而這地方之所以是江防咽喉,也因為江陰一帶,是長江下游江面最狹窄的位置,看看後世的百度地圖都知道,造江陰大橋那地方,長江江面只有堪堪一公里寬!

抗戰時,日軍海軍其實八月份就試圖利用長江一路逆流侵擾南京,但就是被江陰要塞黃公山炮臺所阻,一直拖到十二月江陰要塞失守,日本海軍才能透過(當時我國海軍也在江陰要塞江面自沉了很多船堵塞航道)

長江在這裡之所以窄,肯定是有地理原因的。

主要是上下游的江面兩岸,都是平原江灘,沒有地貌束縛長江,水面也就寬漫。而到了江陰城北,黃公山一直插到江邊,把長江夾束得窄了。

這樣一座一直插到江裡的山,當然可以確保山北坡直接有臨江深水碼頭,那是斷然不可能被陸軍封鎖的。

這些事情如今雖然都沒發生,但地理特徵是古今一致的。

多鐸聽了張存仁的分析之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立刻定下了“只阻斷黃公山營寨和江陰縣城之間的交通,但絕不主動進攻黃公山營寨”的基調。

解決了這個注意事項後,下一個注意事項也一樣變得順理成章起來,張存仁繼續分析:“與黃公山同理,江陰縣城南還另有一山,便是江陰縣與無錫縣之間的界山惠山。

惠山雖然地形並不如黃公山險要,但其背後有廣大的腹地無法被我軍掌握,我們若是強攻惠山,無錫明軍可以增援,而上游南京周邊的明軍主力,也能從天目山背後迂迴、再渡過太湖,源源不斷增援無錫和惠山,我們是不可能徹底包圍當地的。

偽常州知府閻應元,此前似是還得了史可法允許,開掘了太湖經無錫縣西的運河一段,利用當地運河水位略低於太湖和長江江面,放水淹沒了數十萬畝低窪田地,導致除惠山等高處外,其他無路可繞,都是澤國。所以,我軍也只能放棄對南路的進攻,同樣唯獨只能專注於江陰縣城。”

張存仁這段話,多鐸乍一聽還不太理解,主要是有些技術細節他沒法想象——為什麼連線太湖和長江的這一段江南運河,水位會同時既比長江還低、又比太湖還低?以至於明軍只要挖開運河堤防,可以直接放水淹沒低窪地帶?

張存仁不得不又多解釋了幾句:原來,古代修大運河時,就非常擅長利用水位的落差能降低行船成本。

在無錫太湖和長江之間的運河,其實是有兩條相距很遠的獨立河道的,從南往北航行的漕船,開的是一條靠東邊些的河道,而從北往南走的漕船,開的是靠西邊一些的另一條河道。

這兩條河道中,東側從南往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等水位點,是太湖一側水位高、最終注入長江的點水位低,注入長江更偏下游的位置。如此則運河水天然會有一個從南往北流、從太湖裡往長江裡流的速度,漕船都不用怎麼撐篙划槳,順著水流趟就行了。

而從北往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注入長江的點,在更上游,那個點的長江水位是比太湖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斗去籤

大王你聽我說

南齊小王爺

山河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