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7章 塵埃落定,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不如我軍先掉頭集中力量打垮多爾袞,也好對龜縮的吳三桂敲山震虎。若是遷延日久,我怕我軍士氣會更加低落,而且糧道容易被多爾袞的騎兵威脅!”
李自成沒有立刻表態,他覺得劉宗敏說的“速戰速決,趁著士氣尚未低落”這一點倒是對的,但“打敗多爾袞就能對吳三桂敲山震虎、震懾住對方”,李自成是完全不信的。
要是多爾袞敗了,只怕吳三桂會更加自大,覺得強敵兩敗俱傷、他愈發好坐收漁利了吧!
另一旁的劉芳亮看大王沉吟不語,也估摸出李自成並不完全贊同,他也就壯著膽子指出了另外幾點風險:
“大王不可魯莽啊!清軍來去如風,我們要求戰,未必能得戰,說不定反而我進敵退、被排程疲憊。
我軍有堅固營壘可守,何不攻守易勢,也好趁機觀察清軍與吳三桂的關係?
比如我軍要是讓出多爾袞進關的道路,吳三桂若是敢開城門放多爾袞進關,多爾袞進關後必然徐徐削奪吳三桂權柄,二賊必然不睦,漸漸生出嫌隙。
若是不敢,二賊也一樣會生出嫌隙,清軍依然不得好生休整,還得另外在關外施工紮營,則我軍可趁其營壘將成未成之機,以趁其敝!
畢竟清軍全是騎兵,若是尚未紮營,我們主動出擊,他們還能逃跑。要是營地已稍具規模,我們衝殺上前,他們就只能選擇一戰,或是放棄未完的營地。我軍縱殺不得多爾袞多少人馬,若能奪其半成的營地,也能重創清軍士氣,鼓舞我軍士氣!”
劉芳亮這番話,著實聽得李自成都有點被忽悠了。他沒想到這種老粗武將也有略懂謀略的時候,不由暗暗點頭:“此言聽著倒也頗有道理……”
清軍的機動性是很強的,這一點李自成雖未跟清軍交過手,但他也俘虜迫降了那麼多原明朝邊軍將領,從和這些人的溝通中,多少也能瞭解到清軍的厲害之處。
清軍最強便是騎射和機動拉扯,要是營壘未立,自己追擊求戰未必追得上。可如果把營壘的木樁、帳篷稍稍施工一番,將成未成、防禦工事還沒影的時候,在這節骨眼殺過去,清軍要是再跑,就會損失很多來不及帶走的帳篷,甚至一些車杖牛羊補給,那清軍選擇跑的機率就會降低一大截。
這個先暫時示弱的打法,果有妙用!
但李自成殊不知,這些見識如此高明,自然不是劉芳亮自己想到的,而是大軍在這兒攻關、等待多爾袞期間,劉芳亮跟宋獻策閒聊之際,宋獻策已經潛移默化跟他分析了不少。
事到臨頭,劉芳亮再結合自己的見識兵機,添油加醋二次加工說出來。
宋獻策這麼幹,其實也是不想多樹敵——自從劉宗敏殺害了崇禎以後,宋獻策因為此前一些方略上跟劉宗敏不對付,雙方關係越來越差。宋獻策估計到劉宗敏那麼莽肯定會選擇最激進的打法,而他力勸持重,又不想當出頭鳥,便把劉芳亮頂出去。
劉芳亮謀略不足,原本也沒多少這方面出頭露臉的機會,便甘當了棋子。
李自成又琢磨了一下,覺得可行,這才最後查漏補缺,問起宋獻策:“軍師以為如何?”
宋獻策假裝一碗水端平地公允思索了許久,就好像劉芳亮這些話他也是第一次聽說,並未提前準備,許久後才說:
“劉將軍所言,深得兵法。不如我軍便先暫時守營示弱,讓出道路,以觀清軍動向,誘導其立營,而後趁其營壘不穩出擊!
不過,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我軍雖可示弱觀變,卻不可觀望過久。臣素問自黃臺吉以來,清軍一改老奴(奴兒哈赤)當政時多用滿人為兵的傳統,多喜用附逆漢人為炮灰。
如今遇到這等攻堅血戰,多爾袞豈會真的只用滿兵為主廝殺?定然還有漢八旗的人馬打硬仗苦仗,而滿八旗騎兵只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