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8章 撼山易,撼南陽城難,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要一鏟子鏟進牆土,挖出一個能放手腳的小坑,就能直接走上去了,不爬牆還真對不起這些牆那麼容易爬。仟仟尛哾
不一會兒,隨著日頭西偏,清軍終於開始全軍壓上,四處準備攀城。因為這種不太陡的城,連雲梯都不需要,清軍人多的優勢正好可以發揮,擺出每一段城牆都有可能被爬的架勢,讓明軍也得全部壓上處處防守,分散明軍的兵力,不讓他們留預備隊集中重點防守。
對面的張煌言等了大半天,贏了炮戰之後,也總算等來了清軍不計傷亡的攀援。
幾處被清軍火炮轟得稍稍塌矮了些的牆段,自然是攀援的最重點,好幾個位置牆頂缺口距離地面的高度只有一丈多了,連帶著前面崩落牆土形成的緩坡,直接就能衝上來。
無數穿著鐵札棉甲的清軍死士——主要是老牌漢軍旗步兵,那些清國入關前就當了漢奸的存在——在攻城督軍滿達海的催督下,成建制地一波波往上衝。
“步槍佇列陣!堵住缺口!”隨著張煌言的指揮,幾百名拿著最新式“武昌造”步槍的心腹嫡系部隊,同樣身著鍛鋼胸甲,外罩紅袍,就堵到了那幾個最危險的缺口兩側。
清軍敢死隊一進入有效射程,左右新式火槍的交叉火力就直接覆蓋了上來。
“武昌造”的各方面效能指標,幾乎可以對標後世法國人七年戰爭後造的1763型沙勒維爾步槍,而且還特地配置了紙彈殼定裝彈藥,和雙彈頭前後疊裝設計——
最後這一點精妙的小設計,是1763型沙勒維爾步槍都沒有的,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可以讓步槍在裝火藥量不變的前提下,從裝一顆大號口徑獨頭彈,變成裝兩顆稍微次口徑的獨頭彈。穿甲殺傷力只要夠用,火力密度卻能提升一倍,可謂惠而不費。
這種小伎倆,歷史上西方世界一直要到1780年代米國獨立戰爭期間,援米法軍在來法耶特將軍的帶領下,透過實戰經驗總結摸索出來,隨後也很快被英軍和華盛頓將軍的獨立軍學去了。
而對於朱樹人來說,這些應用層面的小創新,不過是捅破一層窗戶紙的事兒,他當然會毫不保留地點撥自己麾下的軍械設計工匠。
反正獨頭彈只要夠穿透清軍鐵札棉甲就夠用了,不用太冗餘。冗餘部分的效能,還是要向火力密度傾斜!這也算是一個霰彈信徒的堅持了。
1760年代的槍械技術,配上1780年代的應用技戰術水平,對付清軍還不是綽綽有餘!
滿達海派出的敢死隊,很快就遭到了武昌造的交叉攢射洗臉,兩側稜堡型凸出假面上的側射火力,把一排排衝到缺口近前的清軍重甲精銳成排放倒。
這場面,看得阿濟格和滿達海也是瞠目結舌——原本他們也不是沒衝過明軍的堅城,但哪怕是衝山海關,除非是被紅夷大炮或者佛郎機堵口,才會幾乎沒有勝算衝進去。
否則只要時抓住了火炮射擊的間隙,僅僅被數十百來根火銃阻擋,那密度是絕對擋不住蜂擁的死士的。
但今天的張煌言,卻是偏偏做到了。
滿達海不信邪,在第一批死傷慘重後,他立刻調整了部署,第二批死士甚至穿上了雙重鐵甲!
還別說,這種嘗試再清軍的先登死士中,還是挺常見的。就像他們的女真祖宗,用鐵甲重騎兵時喜歡用套雙層鐵甲的鐵浮屠。清軍在跟明軍的後期攻堅戰中,遇到重甲不夠重、扛不住除了大炮以外的其他火器時,就喜歡疊甲。
然而,今天這一招再次失效了,疊甲只是短暫起到了作用,但衝上牆頭後依然沒有站穩腳跟,被李定國親自帶領的明軍近戰敢死隊,用堅韌鍛鋼槍頭的長槍陣捅了下來。
看到陣腳有所鬆動後,負責一線廝殺的李定國立刻敏銳地把清軍使用了疊甲敢死隊的訊息上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