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不吹不黑,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末將多謝黃將軍舉薦之恩。”
然後他又表示,他的部隊騎兵不多,最多也就近千人,可以全部跟隨黃得功行動,剩下一萬兩千人,可以由他弟弟帶去汝陽。
黃得功見大功告成,心裡一塊石頭也落了地,便在柘城縣衙內簡單擺了個酒,安撫袁時中,又讓他儘快把鹿苑縣那邊的騎兵都調來。
……
因為接收降軍的關係,黃得功便沒有立刻去商丘找袁宗第麻煩,就在柘城又多待了半個白天,準備第二天才啟程。
藉著籠絡人心套近乎的機會,他也趁機向袁時中瞭解了更多對方投降的深層原因、外加闖軍在歸德府一帶的軍情部署、包括讓袁時中揣摩一下,袁宗第為何這時候還沒有撤兵退往陳縣、尋求跟闖軍主力會合。
這些問題,袁時中能解答的當然也都一一解答了。
一開始的投降動機部分,他無非是再次強調了李自成在河南的殘暴,更偏袒陝西人、卻讓河南人當炮灰,還搶劫本地百姓。
他們河南本地人自然跟李自成有些過節,加上他也是曾經先投羅汝才,這就更不受待見了。
酒到酣暢時,他還膽子大了一些,暗示黃得功前幾天不該殺李際遇的,李際遇也是河南本地人,從賊不到三年,也是先投羅汝才,如今被排擠被當炮灰。
如果黃得功當時有點耐心,說不定李際遇也能直接投降,但現在卻是被黃得功偷陳縣時偷襲直接殺了。
對於這一點,黃得功當然不會後悔,就大大咧咧表示刀劍無眼,戰場上奇襲是沒有辦法的事。
為了安撫,他唯一能說的,只是如果袁時中表現好,後續會勸說沉撫臺、考慮把官軍已經招撫的那兩三千李際遇部俘虜,也都劃給袁時中帶領。
此外,袁時中提到的“部分河南本地流賊頭目和李自成的矛盾”,黃得功也深入瞭解了一下,得知是河南本地頭目對於李自成的亂殺亂搶怕頗為不滿,覺得他們殺了太多本鄉本土的鄉親。
這個說法讓黃得功稍稍有些意外,但也沒覺得不妥。他對流賊的稟賦是瞭解的,又深入追問之後,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後世《明史》上,把袁時中寫成“流賊中比較開明仁慈”的形象,不殺百姓不搶劫,這當然與事實不符,只是因為袁時中最後想重新投靠朝廷,而因此被李自成殺了,士大夫才把他寫成好人。
漢人士大夫在明亡之後,希望塑造“棄暗投明的農民軍領袖都是好的,禍害漢人江山的農民軍領袖才是最窮兇極惡”的光環,因此有濾鏡加成,這不奇怪。
但是問題都要兩面看,真實世界是複雜的,無論是李自成張獻忠還是袁時中,他們都有嗜殺的一面,也有慎殺的一面。
只是古人這種慎殺,往往只是針對鄉里鄉親,離故鄉越遠,這種顧忌就越少,也就越發不憚以殘暴的手腕隨意踐踏人命。
明末的文盲,很少有家國情懷,只有父老鄉親。
哪怕是李自成,在米脂縣城,除了殺仇人之外,就很少殺父老鄉親。
但出了米脂縣,當他缺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屠掠。
出了延安府,就能屠兩成。
出了陝西省,甚至能屠一半。
張獻忠到了四川,那就更是可以不需要設定底線了。
每一個流賊酋守,在不同地區的殘暴程度下限,是非常靈活的。
不能因為一個人在某一個特定地點的殘暴程度,就給這個人簡單定性。
袁時中李際遇在河南確實屠得比李自成少得多,劫掠也少得多,這是鐵的事實。
但動機如何,後人就不知道了,可能他們本身就是河南人,這一點也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吧。
具體到袁時中,他就信誓旦旦保證說,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