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章 將噴子進行到底,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種漏氣漏火太嚴重,打不遠,還容易燒傷炮手。
至於紅夷大炮,動輒三五千斤、裝藥十幾斤,那麼大的威力,誰敢用裝彈子銃和炮管母銃分離的設計?一旦發射,子銃被往後推的力根本抵不住,無異於直接在炮位上炸開十斤火藥,怕不是炮手都得炸死!”
沈樹人點點頭,也很快反應過來:後膛裝填,說到底還是個氣密性不好、後坐力也不容易卸的問題。
不過,從宋應星這番話也可以逆推出:威力越大的槍炮,越需要炮膛底部嚴絲合縫、穩固一體。而威力越小的火器,這方面才能寬鬆一些。
想通了這一點後,沈樹人也意識到,這和他自己最初的構想,也算是殊途同歸了——後膛裝填槍不是不能造,而是高膛壓的不能造,低膛壓還是可以的。
正如20世紀初期,原本當時各國都是在跟步槍、機槍打交道,而步槍、機槍的槍管尾部槍機,在開火瞬間都是鎖死的、不會後退。
但到了一戰末期,衝鋒槍出現後,衝鋒槍的尾部槍機就是“慣性閉鎖”的,也就是不是徹底鎖死,被後坐力一推就會滑動。
衝鋒槍的好處就是可以低後坐力快速連發,壞處就是耐受的膛壓低,所以只能用發射藥裝藥量少得多的手槍彈,有效射程也近得多。
同理,近代在後膛槍械出現時,最早克服後膛缺陷的,也都是手槍、噴子。比如那種長得跟吃雞裡s686樣子差不多的老式雙管獵槍、還有後來改良的槓桿式步槍、左輪手槍,都是最早一批從槍管底部裝彈的品種。
這些槍,也都不需要什麼工業歌命之後的技術儲備,就靠著拿破崙戰爭前那點工業底子,便已經造得出來了。
相比之下,倒是很多穿越小說裡很喜歡搞的拉膛線搞線膛槍,看起來反而麻煩一些。米尼彈那種自攻膛線的子彈,歷史上也要大約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歌命之後才有,比沈樹人想要的這些東西反而難度高不少。
在討論中捋順了思路,沈樹人也就趁機正式提出自己的需求:“所以,本官也沒想造裝藥多、射程遠的新火器,只要能實現後裝,最好還能預裝多發彈丸、快速供彈。
比如搞個卡簧撥輪,再搞一個蜂巢狀的彈巢,中間一根軸,邊上一圈六個子銃空位,扳機扣一下就轉六分之一圈……”
沈樹人一邊說,一邊補充描描畫畫,把他心目中的後裝填噴子和左輪手槍畫了出來。
當然,他心裡也有數,他如今的工業精度和鋼鐵質量、加工出來的手槍,肯定比西方18世紀末的轉輪手槍精度更差。氣密性也就更差。
西方人最早的左輪槍,一開火彈巢就冒出滾滾黑白煙,到了他這兒,估計不光會往後冒濃煙,還會直接冒出火來呢。
估計到時候用左輪槍的槍手,都得戴個防火隔熱好一點的手套,防止手上的面板被開槍時往後冒的火燒傷。
宋應星顯然也是懂行的,聽完沈樹人描述,他也已經腦補出了一個“把三百斤佛郎機小型化到三斤重後、搞成轉輪彈巢供彈”的產品樣子。
所以他也不由皺著眉頭,跟沈樹人把上述擔心說了:“……大人,這事兒不得不慎吶,如今的鳥銃,有效射程好歹還能有一百五十步,用霰彈便只有七八十步了。
這還是對付無甲之人。要是用霰彈對重甲,殺傷不過三十步,這也是您之前和二賀交戰總結過的。
現在再改成後膛漏氣漏火,老夫以一體式佛郎機和子母銃佛郎機的威力對比類推,至少又要洩掉三分之一的火藥推力,甚至更多。
到時候用獨頭彈是完全沒用了,又沒準頭又沒射程,完全就是雞肋。只能是一條道走到黑用霰彈,而新槍配霰彈,射程進一步削弱,怕是隻能二十步破重甲、四十步傷輕甲。這連弓弩射程的三分之一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