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章 戚少保能幹的咱也能幹,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奇人,世上怎有人能兼具劉備之仁德、曹操之法術?”

……

把不幹正事兒專拍馬屁的庸才趕開後,沈樹人總算可以專心投注到下一件正事兒上。

他跟宋明德琢磨鍊鐵爐具和工藝,也有好幾天了,如今總算有點思路。

前一陣子,礦山整改剛安排好之後,沈樹人初次轉戰、視察鍊鐵工坊時,就頗有幾分驚訝的穿越之感。

雖然他前世讀過李約瑟的《中國科技史》,也知道古代其實就有鍊鐵高爐(跟近代的不是一個東西,工藝配方結構也都不一樣,但至少都有比較高聳的爐腔)

但是近距離親眼觀察了明朝的高爐後,沈樹人還是頗意外於其尺寸和規模。

這大冶鐵山的高爐,已經有兩丈多高了,大約好幾天才能出一爐熔融的鐵,反應速度比近現代爐當然要慢得多——現代高爐快的話六個小時就能出一爐鐵水了。

沈樹人前世是文科生,對於工藝結構細節當然不太懂,他的理解也就停留在《科技史》的層面。

所以觀察了幾天之後,他發現對於爐體結構、工藝流程,他是真心沒辦法改良,也不懂。

唯一能想到的點子,無非是讓工匠們自己想辦法,把爐子造得更高——一直到近代,高爐越高,越容易反應充分,對生產效率和質量也都有提升幫助。

具體怎麼樣能造更高,沈樹人也不懂,但下指標定要求他還是做得到的,具體方法可以慢慢再討論。

除了讓工匠造高,剩下他能想到的就是改良燃料——目前的高爐依然有用木炭為燃料的,也有用煤的。

沈樹人出於穿越者的慣性,當然更建議用煤炭,但宋明德和管煉爐的工匠都勸說,說是木炭煉出來的鐵水雜質更少,更適合進一步鍊鋼,而煤炭鍊鐵只是勝在便宜,煤炭可以直接挖來就用,質量卻不如木炭煉的。

沈樹人剛聽說這一點時,也是一愣,想了一兩天才回想起來,估計是南方的煤質量不好,含磷硫雜質比較多。

如今兵荒馬亂的,他也不可能用山西的優質無煙煤,就算找得到,以明朝的運輸成本也不可能。

想來想去,幾天之後,沈樹人忽然回憶起了一個思路:按照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上的說法,近代高爐是1707年在歐洲出現的,一個主要的區別就是改用了焦炭冶煉鋼鐵。

南方的煤炭質量雖差,但是也可以把煤炭跟木頭燒木炭時那樣、先悶氣不充分燃燒、加工一遍,把很多有機雜質和含硫成分去掉,再用焦炭冶煉,也就可以近似近代高爐的原理了。

如今是1641年,距離1707年其實也就差了60年,當時東西方也沒什麼技術代差,徐光啟等人早就有翻譯引進西方技術,互相取長補短。

所以這事兒完全不用沈樹人去操心結構,他只要把換燃料這個思路點明白,剩下的下面技術人員自己就能搞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齊襄

塔蘭託

全職獵人:開局繫結一座監獄

絕世小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