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章 功勞全部歸活人,罪責全部歸死人,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名振和鄭成功返航泊靠蘇州,就已經是三月二十二了。

再算上從蘇州逆流而上、沿長江航行一千多里,經南京、九江直到武昌,至少也得四月上旬才能跟沉樹人取得聯絡。

相比之下,北京城距離遼東戰場就要近得多,僅僅三月初十這天傍晚,就已經有第一波小道訊息傳回,說是洪督師鎮守的松山城已經被韃子攻破。

相比之下,倒是塔山、杏山等地區的部分部隊被運糧船隊海路救回的事兒,影響力沒那麼大,山海關那邊也沒急著用六百里加急回報,反而比松山陷落的訊息更晚送回京城。

兵部得信之後,陳新甲還沒敢第一時間讓崇禎知道,還怕不準確,讓人再去核實——因為淪陷的訊息是山海關吳三桂送回來的,沒有親歷者作為直接人證。

可惜,兵部也只瞞得一夜,第二天早朝時,一些不知從哪兒風聞到蛛絲馬跡的言官們,就直接跳了出來。

當然,這第一批反對者,而非陳新甲的政敵,反而是一些自以為一片公心的“正直之士”——明處的反對者往往不是最可怕的,也不是最陰險的。

那些躲在後面扇風點火,讓暴脾氣的同僚先上的,才是官場上最可怕的。

所以,這第一批言官,就以左都御史劉宗周、東宮詹事林欲楫、少詹事黃道周為首。

劉宗周率先出言抨擊:“陛下!臣等風聞松山失陷、洪承疇部覆沒,松山之戰遷延半年,兵部卻不能救,足見兵部人浮於事、遲鈍無能!”

林欲楫緊隨其後:“臣附議,臣亦彈劾兵部尚書陳新甲瀆職怠惰之罪!”

說句良心話,劉宗周、林欲楫、黃道周這幾個人,人品氣節都是有的,歷史上大明亡國時也都能殉國。只是有點過於迂腐、不知變通。

比如劉宗周當初第一次被罷官,就是因為反對楊嗣昌勸皇帝加徵“練餉”,認為流賊四起就是因為稅負過重,皇帝不該加錢練兵,反而應該解散一些軍隊減輕財政負擔、然後靠輕徭薄賦就能感化李自成張獻忠放下武器。

這番話也算有點道理,很符合儒家的“仁政”要求,可惜沒操作性——李自成張獻忠都嚐到甜頭了,豈是皇帝減稅就能放棄造反的?

而另一位黃道周當初之所以被罷官,也是因為反對楊嗣昌、陳新甲跟韃子議和、暫時虛與委蛇。

歷史上楊嗣昌憂懼病死後,黃道周才被崇禎請回來。而這一世因為沉樹人的蝴蝶效應,楊嗣昌倒是還沒死,只是重病離開了京城的權力中樞、在南陽奄奄一息阻擊李自成。不過這並不妨礙黃道周依然被崇禎請回來了。

於是,這些曾經或反對練餉、或反對議和的文官,就自覺大公無私,率先發難了。

崇禎還不知道松山失守的訊息,聽幾個言官捅出來,頓時大驚,連忙質問陳新甲:“陳卿!果有此事?兵部為何不上報!”

陳新甲大汗淋漓,連忙出列、免冠謝罪:“臣昨夜才得到訊息,因為只是山海關吳三桂送回的敗報,有些細節尚未核實,也不知洪承疇生死,故而未敢連夜攪擾聖聽。”

崇禎這些年聽敗報也聽出經驗來了,立刻痛苦地長嘆:“那就是說,多半就是大敗了!只是不知道具體損失而已!”

陳新甲語氣愈發卑微:“陛下,松山被圍,已經半年。臣兩次派出過援軍,每次六千人,可都是未過寧遠,即被建奴擊退、或直接被殲滅。

我大明已經損失不起了,否則,如何還有餘力拱衛京畿?此事還請陛下給臣幾日時間,慢慢了解前線損失詳情!”

崇禎氣得法令紋亂抽搐,連連發火。而就在這當口,黃道周也跳了出來,繼劉、林二人之後,補上第三刀:

“陛下!縱然兵部無兵可調、不能救援。但去歲洪承疇與黃臺吉決戰之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