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七十章 陽奉陰違,揚鋒漢起,宇十六,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仇池,因地處隴南仇池山(現甘肅)而得名。
西晉元康六年(296年),氏人齊萬年率關隴各族起義,兵敗後其麾下楊茂率部眾四千返回仇池,標誌著仇池國建立,史稱前仇池國。東晉太和十一年(371年),前秦苻堅遣將楊安攻仇池,城破後將氐族人遷徙到關中一帶,前仇池國滅亡。
晉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兵敗淝水,追隨苻堅出征的楊定出乘機回到隴右收集舊部,自號龍驤將軍、仇池公,向東晉稱藩,史稱後仇池國。晉太元十九年(394年),楊定兵敗於西秦乞伏乾歸,被殺,其堂弟楊盛繼位,仇池國僅有武都、陰平兩處城池。
小國生存之道,左右逢源、依附強國,楊盛深譄其道。為保住基業,楊盛不斷在後秦、北魏、東晉甚至恆楚之間稱藩。去年趁著晉國內亂,派兵攻佔漢中郡,疆域擴充套件一倍。
哪料秦隴西公姚碩德亦派大將斂俱攻打漢中郡,取成固城。緊接著晉梁州刺史楊思平率軍前來,楊盛自知不敵,命侄子楊撫棄南鄭城迴歸武都郡,讓晉秦相爭。
秦軍不敵晉軍,退出漢中郡,楊盛生恐楊思平趁機兵進仇池,棄北魏向秦國稱臣,被秦封為益州刺史、徵南大將軍、開府、武都侯,都督益、寧諸軍事。
仇池國都歷城(今成縣北)(1),向秦稱臣後府門前的匾額換成了徵南大將軍,原本的大殿改稱大堂,楊盛正與其弟楊壽、侄楊撫、楊倦、堂侄楊斌以及平北將軍苻宣(苻堅玄孫)等人商議攻打漢中一事。
楊壽憤然道:“秦國與晉國建交不好出兵,便差遣我等前去犯險。梁州刺史楊思平是雍兗刺史楊安玄的叔父,以仇池之地要對抗楊安玄,恐怕力有不逮。大哥,千萬不可輕舉妄動,惹禍上身啊。”
楊撫愁眉苦臉地道:“若不聽命行事恐怕秦國大軍先至,而且難當他們在長安為質,日子會很難過。”
楊盛的臉越發黑了,去年他向前秦稱臣,把兒子楊難當以及重要臣屬子弟二十餘人充當人質,才換得姚碩德等人撤軍。正如楊撫所說,若不領命出兵,恐怕秦軍就會到來。
長嘆一聲,楊盛道:“先行整頓兵馬,再向長安上疏,讓天子補充糧草輜重,能拖延一時且拖延一時。愚聽聞天子亦派人前往譙蜀,讓他們出兵北上,或許事情還有轉機。”
蜀國,成都王府,大殿內歡聲笑語,蜀王譙縱設宴款待前來的桓謙。譙縱向秦稱臣,姚興封譙縱為大都督、相國、蜀王,加九錫。
譙縱春風滿面地坐在高座之上,看著左席與譙道福說笑的桓謙,這可是龍亢桓氏,曾經高不可攀、差點奪取晉室江山的桓家子成了自己的座上賓、麾下臣。
當初被逼反晉的惶恐早已蕩然無存,自己掌權之後,廣施仁德,靠著譙家百餘年的餘蔭,很快得到蜀人的擁護,坐穩了益州地盤。
楊思平佔據漢中之後,對梓潼和廣漢兩地發動過小規模進攻,被擊退後便不再挑釁,雙方安定下來。
桓謙對面坐著秦國使者,帶來姚興命其率軍北上夾擊漢中的旨意,與仇池不同,蜀國與後秦隔著晉國的梁州,雖然向後秦稱臣,但實際上對秦國的旨意可以不加理睬,屆時隨便找個藉口便能摚塞過去。
譙縱舉杯對桓謙道:“敬祖能來助孤,孤實是喜出望外。得敬祖一人,勝過千軍萬馬。”
桓謙起身恭聲道:“晉室殘暴,族滅桓氏滿門,臣願率軍為大王奪取荊州,請大王恩准。”
譙縱微笑道:“敬祖莫急,等孤整頓兵馬,自會替敬祖討回公道。”
建康,劉裕上疏朝廷,稱譙蜀叛亂殺戮大臣,攪亂檢閱大典、刺殺朝廷重臣,罪不可恕,應派兵前去剿滅。
朝廷於是下旨,命益寧刺史司馬榮期、龍驤將軍毛修之以及梁州刺史楊思平出兵合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