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一章 龍門半天下 中,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潛心制定戒律的同時,王常月利用自己多年行走江湖闖下來的名望積極與清廷接觸,推銷自己的新思想,結果還不錯,成功取得了順治皇帝的認可。這就說明了他選擇的這條道路已經正確了一半,下面就要看是不是能夠被社會接受,得到弟子們的認可了。
萬事俱備,王常月先和順治帝通了聲氣,說我要開壇傳戒,推行新教規了,順治還挺給面子答應了。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十五年、十六年,王常月先後三次在白雲觀開壇講法傳戒,會上大談龍門玄風,大講持戒的重要性,“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盛況空前,可以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據弟子們後來說,三次傳戒不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譽,更為重要的是每次活動都收到了順治皇帝賜下的紫衣,這為王常月,為傳戒大會增加了無上的聲望。
不過正史中並沒有記載王常月傳戒受到順治支援的記載,所以這三次所謂的盛大傳戒活動一直有很多人表示懷疑,透過一些文獻分析,這幾次傳戒活動也許有誇大的部分存在,舉辦過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北方事業發展、鞏固了幾年以後,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王常月帶著詹守椿,邵守善等弟子南下,到了正一道的勢力範圍的南京、杭州、湖州、武當等地開壇授戒,同樣是應者雲集,來捧場的很多,而且其中不乏志在反清復明的“逃道”儒士、義士。這些遺老遺少的加入,給王常月帶來了豐富的誠心正意這類儒家思想,對王常月進一步完善道、經、師三寶理論有很大幫助,能夠進一步向清廷凸顯龍門派在調和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方面的作用和價值。
此次南行,王常月的戒律更加完善,特別是他在南京碧苑等地講解完《心法正言》以後,被弟子及後人們記錄、整理輯錄成集,命名曰《龍門心法》,共計22篇,四萬八千多字,成為後世龍門派重要的一部經典。注意,《龍門心法》於道光年間被重新編刻時更名為《碧苑壇經》,二者是相同的。
這部書闡明瞭王常月復興全真的宗旨,分析了龍門派的弊端,提倡實踐功行,點出修煉應該以修不死法身為第一要務,引入佛教的戒、定、慧三字總攝持戒真功,以精嚴戒行為先,以明心見性為主,受三壇大戒,皈依三寶,修成人道才可以去度化眾生。
戒是《龍門心法》中極重視的,但並不是王常月發明創造出來的,戒一直是道家極為重視的,戒就是降魔杵,是護命符,是仙丹寶符,戒還是天上的禁約,是三清祖師定的科條,哪個敢不認真學習,小心行持啊。只不過是隨著道門勢微,戒律逐漸鬆弛,所以說《龍門心法》對全真教,對整個道教的影響都是極為深刻的,全真教的教義從以前的重視丹法清修轉變為重視嚴持戒律、遵守倫理,提出來道德才是成仙的根本這一思想,不再一味求肉體長生,也不再單純煉精化氣,更不用坐那畫符,發於真性,開悟本心才是重點。
隨著各地開壇傳戒的成功舉辦,王常月的理論逐漸擴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研究它,特別是圈內人對它評價非常高,有人說它:“精粗畢具,內外交修,誠求道之階梯,修真之捷徑,果能身體力行,自可直窺奧妙”。
《龍門心法》共二十二講,包括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源、戒行精嚴、忍辱降心、清淨身心、求師問道等等,限於篇幅,下面簡單講講開頭部分,更多的內容道友們可以找找這部經書自己研究研究。
為了讓那些劣根淺智的人也能夠悟真經,加入龍門大家庭並且還能修煉有成,王常月化身王老師,一改老學究式的填鴨教學,採用了“常言直說”的講課風格,就是用大白話講道,配合典型例項輔助分析,“撥轉迷心,挑開慧性”,開始了皈依三寶的授課。
“你們都知道,我們的重陽祖師得呂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