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屁股決定腦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存在了,很可能是和大涅盤經一起傳入並譯成中文的,只不過正好適用於武則天,所以才被和尚們從不知道哪個塵封的角落裡請了出來的。
武則天稱帝的前後,太上老君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永昌元年(689),此時的武則天雖然還沒有稱帝,但早就一人獨攬大權了,為了能順利當皇帝,就要處理好李家的相關的人和事,所以先取消了老君的皇帝的地位,讓他接著回去當太上老君,管好道教的事就行了,別再摻和進李家來了。直到神龍元年(705年)二月四日,就是武則天和中宗李顯交接並去世的那一年,才重新變回了太上玄元皇帝,嗯,不當皇帝十幾年,老君在天有靈,不知道是高興還是生氣。可能是感受到了太上老君的不滿意吧,到天寶二年(743年)正月十五日,李隆基就給太上老君加了個更大的稱號,叫大聖祖玄元皇帝,沒過幾年又升級了,叫大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又過幾年,感覺還有潛力,又升級了,加封為大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帝,稱號已經夠長了,暫時就這樣吧。
書歸正傳,接著說《大雲經》的事。和尚們如此貼心,你投給我一個木瓜,我這身份和地位,自然要還你個瓊瑤了,691年四月,武則天說《大雲經》是部好經,正是在它的指引下我才能按照天命代唐,這樣吧,佛教的位置就動動吧,先排到道教前面,以後和尚、尼姑的位置也就在道士、女冠前面了。接著,又下詔告訴舉人老爺們也不用再學什麼《老子》了,您說什麼,當年就是我讓你們學《老子》的?你都說了是當年了,當年我還是皇后呢,現在我屁股下面是龍椅,位置不一樣了,想的和做的還能一樣嗎?另外,這一年武則天的得力助手狄仁傑拜相了,很多事做起來也就更順暢了。
自此,佛教又煥發了第二春,然後又不知死活地圈人、圈地、圈錢,“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出財依勢者盡度為沙門”,隨便畫個圈,裡面的地都是我的,有權有勢?你還大得過皇帝?搶過來就行了,不服?皇帝是我們的靠山。最後,佛教的泛濫又對國家的財政、人口各方面造成了衝擊,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窮苦百姓,而這一切,全都被未來的玄宗皇帝看在了眼裡,所以說,Nozuo,Nodie,時辰到了,報應就到了。
當然了,佛道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和唐初相反的尊佛抑道的政策,並不意味著就把道教當成了階級敵人了,“佛道二教,同歸於善”,整體上還是以調和為主,出發點當然還是為了統治地位。
實際上,道教界也並不是全都反對武則天稱帝的,這裡就不得不說一說上清茅山宗。唐初時茅山宗就成為了道教的主要門派,這和歷代宗師的政治敏感性很高是分不開的。比如王遠知最初給楊廣出謀劃策,隋末又向李淵密告符命,看到李世民又說他會當天子等等,朝代更替,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茅山宗都能穩穩地和皇室保持良好的關係,誰當皇帝都相當重視他們。後面要講到茅山宗的第十一代宗師潘師正和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這二位同樣是皇室的常客,並且深得武則天的信任。
當然武則天在高武時期的行為也收穫了道教的好感,當她要改周稱帝時,王紹業(王遠知的兒子)父子積極為她傳播“女主”的預言,所以,武則天稱帝時那號稱六萬勸進人中,道士並不在少數。
此外,整個武周皇朝時期,道教的科儀仍然經常舉辦,除了茅山道士以外,政治敏感性高的道士也不少,比如孟安排道長就積極向武則天投遞立項申請,得到了資金重修了荊州大崇福觀,《全唐文》中有篇《荊州大崇福觀記》記載了此事。據說這座道觀和武則天的老爸有點關係。
晚年的武則天和很多皇帝一樣,對長生成仙越來越有興趣了,由於她多次去嵩山祭天,並住過不短的時間,所以對嵩山的一位叫王子晉的仙人非常感興趣,同樣在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