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蘭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五章 巧渡棘津,齊襄,塔蘭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十三年秋九月乙卯,王師出征的三天前,齊軍自臨淄出發。
齊侯祿甫親自率中軍出征,高傒、國仲分別統領左右二軍,合計出動戰車六百乘、徒卒三萬人。
整個東土最大的城邑,號稱張袂成陰,揮汗成雨,其人比肩繼踵而在的齊都臨淄為之一空。
實際參戰的人員,當然並不止三萬一千八百人。
在齊國師三軍的後方補給線上,還有幾乎同等數量的輔兵在源源不斷地為大軍供給糧草。
諸兒在中軍協助指揮。說是協助指揮,實際上是把控全域性,保證作戰計劃的順利實施。
大軍先透過澠水北上薄姑,通入濟水,隨即轉而向西,溯游而上。
齊國的幾乎所有水上運力都動員了起來。
數百艘大小船隻運載將近八千名徒卒,組成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在濟水的寬闊水面上行進。
船工的號子聲震天動地。
入秋以來,濟水漸漸進入了枯水期,水流的流速於是遲緩下來,像這樣行進一日,便能逆水七十里而上。
水岸邊的道路上,齊軍的六百乘戰車排成綿延十幾裡的一條長龍,蜿蜒前行。在平直的道路上行進的速度也還算快,能夠堅持日行五十里走完全程,而不傷害到拉車的馬匹。
戰車的後方,是二萬多徒卒,行軍速度相對緩慢,被前面的部隊拉開一截。
五日之後,第一批齊軍國師部隊,合計八千徒卒、六百乘戰車進入了衛國東南鄙的大邑城濮。
在國師達到衛國之前,齊軍已有鄆城、範邑的邑師,合計五十乘戰車,四千徒卒的兵力,在百里氏家宰孔父木金的指揮下,前往衛都朝歌,與衛軍合兵一處。
兩日前,衛軍開始了對鄭國寧邑的爭奪。作為鄭人在河水以北新控制的前線據點,寧邑深受鄭國人的重視,特地在戰前加固了城防,還增添了駐守的兵力。
幾天交戰下來,衛國人吃了不小的虧,在寧邑城下留下了近千具屍體。
混戰中,鄭軍的反突擊殺入衛侯的本陣,衛侯晉被守衛寧邑的鄭公子亹射中胸口,幸而沒有穿透身上的甲冑。
衛侯晉嚇得手足無措,虧得孔父木金及時率領生力軍趕到,將鄭軍擊退,才保住了衛侯的顏面,不至於被鄭人擄了去。
衛國人灰溜溜地撤了回來,在親王室的畿內諸侯共、凡二公的領地內休整。
後續部隊還沒有跟上,諸兒在城濮呆不住,同君父打了聲招呼,便帶上了選鋒旅的精銳,馬不停蹄地前往衛都朝歌。
到王師襲取鄭國西南鄙的郟邑的那一天,選鋒旅已經集結在朝歌了。
諸兒隨即率軍向西南方向的牧野前進。
衛軍囤積糧食軍械的牧城也並非此行的目的地。
牧城東南不遠處,就是棘津渡口。河水可不比水流舒緩的濟水,若沒有良好的渡口,大軍是難以輕易飛躍的。
說起來,棘津與齊國還多少是有點淵源的。殷商末年,齊國的祖先師尚父曾經就在棘津居住。
諸兒先一路向南,達到河水岸邊,然後順著河水的走向沿河勘察。
河水在棘津處放寬,下游卻又收窄起來,於是上游與下游的水流都相當湍急,而在棘津處卻相對舒緩。如此,船隻就能相對安全的渡過去。
在繁忙的碼頭上,往來的船隻絡繹不絕。不計其數的大小船隻或是來回穿渡,或是用粗麻繩系在碼頭上停泊。
諸兒站在北岸的渡口向南眺望。
南渡設在胙國與南燕國之間,隔著河水,與這邊遙相呼應。
對岸已經被鄭人佔據,忙著修築防禦工事。碼頭附近,石料和木料堆了一地。
難怪衛國人寧可向西死磕鄭人重兵防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