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蘭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三章 食鹽統購,齊襄,塔蘭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十二年春,二月正中。

到了齊國臨淄錢莊“國仇債”償還的日子。

進駐的齊師將紀城的府庫搬了個空,裝滿財貨的輜車在運往臨淄的道路上絡繹不絕。

喜氣洋洋的國人們排成長隊,繞著錢莊的門面圍了四五個髮卡彎。

店面之中,鮑叔牙將債券回收,笑眯眯地把兌付的錢幣交到顧客的手中,管仲在一旁幫忙數錢,麻利地將每名顧客的兌付金穿成一串,聲線的末端互相打結,錢便不會再掉出來了。

紀國的富有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齊、紀作為給諸夏曬鹽的主要諸侯,擁有差不多大小的鹽場,可齊國要養活的人口卻是紀國的四五倍,何況紀國還有令齊人覬覦已久的銅礦礦山。

幸好,鄰家有礦,我家有槍。

滅紀之後,齊國擁有的鹽田幾乎增長了足足一倍。尤其是徹底佔據了東夷曬鹽氏族夙沙氏在紀國境內的領地。那大片的鹽田,充沛的產出,光是想想就令人感到至福。

原本,夙沙氏一族在齊、紀兩國之間反覆橫跳,左右逢源,而齊、紀卻不得不設法拉攏他們。這下可好,紀國沒有了,他們可算是沒處可跑了。

該收的稅終於能收上來了。

這樣一來,齊國終於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食鹽產業的壟斷地位。放眼整個華夏大地,除了齊國握有的大片鹽田之外,只有內陸那些產量不高的鹽池,和膠東東夷氏族掌有的地盤。

對於內陸鹽池而言,產量低,就是原罪。流通運輸困難,更是雪上加霜。那些鹽池相比於綿長的海岸線上廣袤的鹽田,就好比一毛之於九牛,不足為慮。

至於膠東地區東夷人產的海鹽,他們至今還沒有與諸夏列國建立穩固的貿易關係。何況現在齊國聯合莒國,將膠東地區隔絕於世外,既阻止了諸夏染指膠東,也能夠在必要時阻斷膠東食鹽流入內地,影響齊國依託食鹽的運作圖謀。

自太公定都營丘,建立齊國開始,就將發展魚鹽產業作為齊國的基本國策。北到無棣水的入海口處,南到與紀國的鹽場接壤之處,整個齊國的海岸遍佈著四四方方的鹽田,就像鄉野遂人種植的井田一樣規整排列。

這裡原本其實也是東夷氏族的地盤,只不過自齊國建立以來,將這裡的東夷氏族接納為齊人,與從西土帶來的周人族群互相交流融合,夏人接納夷禮,發生東夷化的同時,這裡的東夷人也在逐漸地華夏化。

齊國吸納了無棣水畔碣石山下的東夷鹽民先進的曬鹽技術,不再依賴砍柴燃燒煮鹽,而是多開鹽場鹽田曬鹽,這才迎來了西周早期的第一波發展高峰。

海濱的煮鹽人將海水引入到整好的鹽田的蒸發池之中,只要陽光足夠充足,海水中的水就會逐漸被蒸發出去,經過若干天的曝曬,剩下的海水中鹽分濃度就能大大提高。

接著將得到的濃鹽水引入到結晶池中,繼續曝曬,就能飽和析出食鹽結晶,剩下稱為“苦鹵”的飽和鹽溶液。

如此迴圈往復,不斷地用濃鹽水補充結晶池中的苦鹵,便能在結晶池的底部不斷地產出食鹽。

天氣逐漸轉暖,一年之中適合曬鹽的日子便開始了。

齊太子諸兒親臨鹽場,冒著強勁的海風和頂頭的烈日,勉勵鹽民們辛勤勞動,創造財富。

只有這樣,國家才能有充足的稅收。

穿著鹽民勞作時的粗布短衣,酷烈的日光曬得面板髮紅髮燙。

海風溫熱,好像帶著沙礫似的硌得臉上生疼。

放眼望去,鹽田中的蒸發池已經都灌入了海水,鹽田的主人正在將引水的入口依次阻塞,阻止鹽田與外界的海水之間的溝通。

諸兒捧起一抔滷水,嚐了嚐,當即吐了出來。

又苦又澀,鹹得齁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齊襄

塔蘭託

全職獵人:開局繫結一座監獄

絕世小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