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蘭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一章 魚麗於罶,齊襄,塔蘭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也。”
周公黑肩稍加考量,還是以實情相告。
對待自己的第二窟,自然是要託好底的。
“如此,婿有竹冊一卷,忖有益於外舅,請納之。”
諸兒從臺下摸出那捲“有益”的竹冊,命從者接過,呈給周公黑肩。
正是從前百里視在鄭軍軍前打探時所抄錄的陣型圖解,這一份是抄錄之後轉寫到竹冊上的版本。
行軍紮營諸多守則,周公黑肩本也不怎麼熟悉,並不能看出什麼門道,但鄭軍的戰陣,明顯與王師不同。
王師列陣,五十人為一陣,配戰車一輛,每一乘,按照一輛戰車配屬一個方陣的方式編組。
列陣之時,戰車便放在方陣的一側,如此重複,便成為了王師的基本戰陣。
而鄭軍則不然。
在圖解的標題處,赫然書寫著:
“魚麗之陳”。
鄭軍戰陣,每一輛戰車,配屬徒卒七十五人,分成三個二十五人的五伍方陣,在戰車的左、右、後方列陣。
取名“魚麗之陳”,正是描述戰車包裹在步卒方陣之中,如同魚盛在竹簍之中。
王元年秋,衛君州籲會合諸侯,要與鄭伯爭霸,衛、宋、陳、蔡及魯國公子翬私自率領出徵的魯國國師與鄭軍交戰,聯軍先擊破鄭軍的徒卒,致使鄭伯不得不下令戰車撤退,儲存實力,而諸侯聯軍趁機割取了鄭國的粟米,害得鄭國人辛苦忙活了一個夏秋而沒有收穫,品嚐了做天子的滋味。
鄭國人痛定思痛,改進了鄭軍的戰陣,結果就是這個魚麗之陣。
原本的意圖,不過是想著加強了二分之一的徒卒兵力,這回徒卒便不會那麼容易崩盤了。
鄭公子突後來又發現,增加了徒卒的兵力之後,可以採取的戰術選擇多了起來。在以一乘對一乘的勢均力敵的交鋒中,鄭軍可以讓自己的戰車妨礙敵方的戰車,而徒卒則用一個方陣抵擋住一半的敵軍,而集中兩個方陣的兵力進攻另一半的敵軍。
當雙方戰車互相錯轂而過之後,如果鄭軍的戰車依然倖存,便能向加入兩方陣對敵一側的進攻,從敵軍方陣的側翼掠過,箭矢連發,將敵陣最邊緣的一層削去,方便徒卒們依靠兵力的優勢,在戰車上的甲士互相對對方的鎧甲無可奈何的時間視窗之內,將敵方的徒卒方陣一角擊潰,從而帶動整個敵徒卒方陣的崩潰。
一旦徒卒方陣崩潰,鄭伯當年面臨的困境就還治在鄭伯的對手身上了。
戰車是無法脫離另一乘戰車的糾纏的。
一旦徒卒方陣崩潰,鄭軍的戰車與徒卒互相配合,就能逼停對方的戰車,使其陷在徒卒戰陣之中。一旦戰車陷陣,失去了機動性的加持,所謂一乘當八十人也便成了笑話。要是車駛不動的話,車上的甲士與徒步的甲士又有什麼區別呢。
因此,採用魚麗之陣的鄭軍便能在戰車乘單位的數量,其實本質上也就是低階貴族封臣的數量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依靠更高的國人動員率,將中原各國的聯軍按在地上摩擦,長達近二十年之久。
此外,鄭軍的徒卒伍相比於其他諸侯也更加考究。
每個鄭軍的徒卒伍,有兩人手持干戈,兩人持握長矛,他們的伍長則披堅執銳,挺身在前。
干戈,也就是大盾和步戈。
徒卒的步戈並非接著三四米長杆的長柄兵器,而是全長不過一米四左右,用法類似於戰斧的玩意。戈相比於斧,在自上而下的劈砍時,尖端能夠觸及的深度更大,也就更容易重重敲碎沉睡的心靈。
幹,是能夠掩護身體的大盾,能夠保護鄭軍的方陣在面對戰車掠襲之時,不至於被車上甲士的箭矢接連射殺,導致方陣被正面沖垮。至於側面,則是繼承了優良的華夏傳統,直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