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章 壞忠!不是忠臣變壞了,而是壞人當了忠臣!,康熙,你的大清亡了,大羅羅,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b><\/b>
朱慈炯同時提出了兩個出兵的要求,一個在城內,一個在江北。
這兩個要求當然是為耿精忠和劉進忠量身定做的,而且是由王忠孝、盧三好和陳永華這三個大明忠臣負責度量尺寸的。
首先,這個一城內、一江北的安排,就把耿精忠和劉進忠給分開了。
雖然他倆也不能完全算是一夥兒的,但是耿家畢竟對劉進忠有提攜之恩,所以劉進忠這些年一直以耿精忠的老部下自居。而且劉進忠帶來南京的兵力也遠遠沒有耿精忠多,後者帶了足足一萬精兵,而劉進忠只帶來了三千人馬一萬對三千,優勢在耿!
如果不把劉、耿二人分開,耿精忠很有可能會將劉進忠的人馬給吸收了。即便他不這麼幹,劉進忠在南京城內和耿精忠擠在一起,也沒什麼機會做大做強就算南京城內的油水真的很足,那肯定也是耿精忠吃得多,劉進忠吃得少。
其次,這“一城內、一江北”雖然是道“選擇題”,是讓耿精忠、劉進忠這兩個忠臣自己選的,但答案誰都能猜到,耿精忠一定會選擇留在南京城內——他就是為了南京而來的嘛!
南京城內既有油水又有明獻帝,耿精忠當然不會放棄。
耿精忠兵多勢大,要留在南京,劉進忠拿他也沒轍,自然只能選擇渡江北上去打江北。而江北雖然窮,但是窮山惡水出精兵啊!
江北歷來就是用武之地,元末出了一群淮西壯士,佐著朱元璋打下了大明三百年江山。後來晚清時期又出了捻軍,把大清最後一個能打的王爺僧格林沁都給“碾死”了!
所以劉進忠只要能在江北站穩腳跟,接下去只要有銀子,就能把江北團練拉扯起來根據應天江南團練的標準,有個七八十萬兩一年的開銷,就足以維持一萬七八千人的團練武裝了。
一萬七八千人的江南團練最多也就是自保江南嘛,就這點戰鬥力了!
但一萬七八千淮西團練,嘿嘿,那可就厲害了!
至於那一年七八十萬兩銀子的花銷,對手裡拿著粵海關道和“佛山製造”的王忠孝來說,也不算太大的數目。
況且,王忠孝還可以透過“代管”潮海鎮從潮州府拿回遠遠超過一年七八十萬兩的利益——倒不是潮州一年可以收那麼多稅,潮汕人的稅可沒那麼容易收!
而是潮汕人歷來有下南洋闖蕩的傳統,如今南洋和中南半島那裡的華人社會差不多就是一半潮汕,一半閩南。
閩南人的老大是鄭家,王忠孝不想也不能去爭。但是潮汕人現在卻沒個能叫得上的大佬,王忠孝如果拿下了潮海鎮,就有機會經營南洋和中南半島了
“大王,臣去江北吧!”提出要去江北的果然是劉進忠,他的表情看著有些悲憤,“想當年靖國公的轄區就在江北,他的中軍就駐在真州,可惜沒有能好好經營江北,以至於國破天傾!臣這次再赴江北,一定吸取黃靖國的教訓,必不辱命,若不能掃清韃虜,恢復江北,臣誓不南返!”
“好!”朱慈炯一拍大腿,“大明需要的就是劉總鎮這樣的英雄好漢李中堂,陳中堂,你們倆負責為劉總鎮提供渡船和經營江北所需的軍餉。”
雖然那個“李中山”的真身已經暴露了,但是朱慈炯不管,他還是當王忠孝是李中堂。
“臣領令旨!”
“臣遵旨!”
王忠孝(李中山),陳永華一塊兒出列向朱慈炯拱了拱手,接過了令旨,然後他們倆又衝著劉進忠拍了胸脯。
王忠孝笑著說“劉總鎮,您在江北作戰、經營所需的銀子,由我們廣東協餉,先一個月給您五萬兩!如果不夠花了,咱們再商量。”
陳永華也是一副慷慨大方的模樣“劉總鎮,您的渡江所需的舟船、火藥、鳥槍、火炮,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