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4章 【震天雷】,北宋穿越指南,王梓鈞,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吏治敗壞的時候,比札甲更容易偷工減料不被發現!
另外,這玩意兒不便做成重甲,最好是做成輕甲和中甲。
去年在給札甲換大甲片時,朱銘就想著做布面甲了。只要冶煉水平足夠,布面甲就是爆兵的首選,能夠真正做到物美價廉、量大管飽。
等棉花大量出產之後,當然也可以做棉甲,但棉甲的成本卻要高得多。
朱銘讓人把一套布面甲,穿在校場的木樁上,又下令幾個侍衛射箭。
總共射出三十餘箭,絕大部分都被彈開,或者掛在布面上,防禦力果然強得很。
朱銘又看向桌上的另一樣武器——震天雷!
歷史上,關於類似武器的最早記錄,出現在金世宗晚期的山西太原。一個叫李鐵的獵戶,用陶罐塞入火藥並安裝引信,透過爆炸聲驚動狐群,驅逐狐狸入網再抓捕。
金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名叫“鐵火炮”的金屬炸彈。南宋也很快學去,更名為“震天雷”。
蒙古大軍攻開啟封時,金兵就有使用震天雷,一度炸得蒙古兵不敢靠近城牆。
滅掉金國,蒙古人也學會了做炸彈。
發展到元末明初,炸彈已被玩出花來,靖難之役甚至有使用地雷的記載。
這個叫彭秀的軍械製造官,雙手捧著圓球型炸彈,用力那麼一扭,輕鬆分解成兩個碗狀結構。裡面的火藥,是包裹起來的,不會輕易散落。
朱銘仔細瞧了瞧,合口處做了楔槽和活釦,能夠快速開啟或者合上。
“通體生鐵澆鑄的,造價不是很高,”彭秀講解說,“算上火藥,這個震天雷重四斤三兩。”
朱銘說道:“這怎麼投出去?太重了!”
彭秀說道:“守城時往下扔啊。又或者,使用炮車投出去。幾斤重的炮子,用很小的平夷炮(回回炮)就能擲出。這種小型輕便的平夷炮,可以安在戰船上,可以置在城牆上,還可以用騾子拉著隨軍野戰。”
嗯……好吧。
朱銘提供了製作震天雷的想法,但恐怕是沒怎麼講清楚。
他的打算是做手雷,然後編練擲彈兵。
而彭秀這些軍工人員,卻做出四五斤重的炸彈,專門用於守城,或者讓投石車投出去。
朱銘感覺這主意還不錯,可以用來增加三疊陣的火力。
到時候,金國騎兵衝到一百二十步,用投石車拋擲炸彈。衝到一百步時,用火槍再齊射一撥。接著用虎蹲炮、木炮射霰彈,並配合弓箭和弩箭。火槍、弓箭、弩箭都可以二次射擊。
整個過程,六重以上遠端火力,熟練起來甚至能達到八到十重火力。這樣還能衝到車陣面前,那隻能說金兵有神仙保佑。
朱銘吩咐道:“這種震天雷可以保留,再造些輕便的,控制在三斤以內最好。”
“是!”彭秀領命。
朱銘又去視察火藥廠,之所以放在郊外,是害怕某天來一場大爆炸。
當初,朱家父子的起兵地在漢中,那裡恰好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硝石產地。
而今,朱家父子暫時定都開封,而開封府各縣恰好是中國最頂尖的硝土產地!
硝不缺,火藥自然不缺。
真正要緊的是嚴格管理火藥製作流程,否則火藥配方都會變成擺設。
鴉片戰爭時期,不同地方的清軍將領,採用截然不同的火藥配比,其根本原因就是火藥製作偷工減料。
比如硝,用土法反覆提純三次是合格的,而清朝工匠往往只提純一兩次。
負責任的清軍將領,必須根據手裡火藥的實際威力,推測自己所得原料硝的質量,然後再讓手下那些工匠,隨之調整火藥裡硝的配比(往往是提高硝的百分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