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撬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七章 日子越過越好,從工地走出的大佬,一根撬棍,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家以後,馬秀蓮說張博博送了一條豬大腿過來,能有個二十來斤。張強不由覺得口水直流,當年全村吃野豬肉,那美妙滋味可一直念念不忘。
馬秀蓮本想著等臘月二十六了再煮肉炒臊子,耐不住報備兒子央求,索性早早把野豬肉和買的家豬肉都燉上了。
雖然沒有記憶中的那般滋味,瞧著英子啃骨頭啃的滿手滿臉油的樣子,張強也是大快朵頤。什麼山珍海味,都比不過母親的家常菜啊。
接下來的日子過得飛快,每日裡吃得香睡得香,還被母親使喚的團團轉。
以前父親在的時候,家裡對各種習俗規矩其實不大在意,今年過年的時候,張強也就突然發現,馬秀蓮開始講究了起來。
小時候有個順口溜,張強背的老熟。
“小孩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蛛網。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攪攪團,大年初一拜拜神。”
老家一直號稱羲皇故里人文始地,張強也沒研究過,雖不知真假,倒也引以為傲,畢竟說出老家,除了拉點傳說故事、歷史故事、名人典故來裝點門面,出門在外,還真沒什麼好說的。
要說美食,一直都是窮哈哈的,飯菜從來都是充飢為主,特色就是簡單實在。
要說美景,從來都是窮山惡水,也就考證出來幾個號稱幾千年歷史的瓦罐土牆,自個說不出個所以然,外人也聽不出興致來。
可論起習俗規矩,張強也是才發現,是真個兒講究。
二十三炸油餅、丸子、果子。隨說家裡頭一直都在種著胡麻油菜什麼,可記憶中母親炒菜,都是用筷頭沾一點油滴在鍋裡,也只有炸油餅的時候,大鐵鍋才能被油掩住鍋底。
二十四全家上陣大掃除,所有犄角旮旯都得清掃一遍,連著牛棚豬窩裡的蛛網、鼠洞都被清理了一番,一家人累的大出了一身汗。
二十五一大早,張強擔著泡了一夜的豆子,就去了做豆腐的人家,排了一早上隊,提了兩桶豆漿回了家,放滷水前,和英子兩人把豆漿、豆腐腦吃了個肚脹腹圓。這做豆腐其實是個技術活,不同的人做的豆腐可能千差萬別,有人作出一鍋豆腐渣,有人做的豆腐一碰就散,有人做的就又嫩又鮮,馬秀蓮做了十來年豆腐,特色就是勁道。
以為前兩年做的太過鬆散,以後她做豆腐都壓上五六十斤青石,所以這豆腐裡水分格外少。
時間一眨眼就到了臘月二十六。
往年的時候,每每去姥姥家,他們都要步行著去,早的時候就得五六點出門,遲些個也得在七點左右出門。
三十里路,正常也得走上三個小時過些,如果是帶著英子的話,往往就得走四五個小時。
很小的時候,走不動了,馬秀蓮就會抱著他或者揹著他走回,然後讓他自己走回,如此反覆,敢到姥姥家的時候,是真個風塵僕僕。
稍微大些的時候,懂得體諒母親的辛苦了,就會咬著牙一路跟著,雖然母親心疼他,可其實真的已經抱不動、背不動了,只能走走歇歇,往往大清早出發,趕到中飯了才能到地方。
前兩年的時候,張強也大了,去姥姥家的時候,便和母親輪流揹著小英子。也算是體驗到了母親的辛苦。一個人趕路,雖然累歇歇腳,倒不至於叫苦,可揹著個人,走上百十步就氣喘吁吁、腰痠背痛。
所幸,今年不用走路去了。
母親一如既往的早早喊起了兩人。
“啥時候走?”三人收拾利索,熱了油餅吃了,馬秀蓮開始徵求張強的意見。
“那我們這會就走?”張強瞧著把鑰匙都拿在手裡,已經做好隨時動身的馬秀蓮,笑著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