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殺不管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6章 法軍的戰地醫療體系,法蘭西1794,管殺不管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得益於黎塞留公爵當政時期,所進行的大刀闊斧的軍制改革,於是在其後一百多年來,法國-軍隊的醫療系統一直被認為是歐洲各國軍隊中最好的,也是最先進的,就連海峽對岸的英國人也趕不上。

不僅如此,法國人還在1772年和1788年,有過兩次推動醫療系統現代化的努力,這些都是歐洲各國紛紛效仿的典範。

回到眼下,共和國-軍隊的戰地醫療體系,大體上也延續了波旁王朝時代的做法,即分為戰場救護所、野戰流動醫院與後方總醫院(綜合醫院),這三級醫療救護保障系統。

當然了,如果分得更細一點,還可以算上分佈於巴黎、里爾、里昂、梅斯、奧爾良、馬賽、南特、魯昂、圖盧茲、第戎、斯特拉斯堡等各個大城市裡,具有康復、療養、撫卹與紀念性質的榮軍院。

依照法軍總醫院的首席軍醫官,佩爾西上校釋出的“戰場救護指南”:一旦士兵受傷之後,首先是由戰地救護所的醫護兵進行初步的緊急包紮;然後,透過專門的急救車,在3到5小時內送到師級或軍級的野戰醫院,歸於主任醫生診治分類,交給臨床醫生進行相應治療;最後,需要進行後續治療計程車兵,則在48到72小時內,轉送後方綜合醫院,也就是位於科布倫茨的總醫院。

至於擔當醫護兵的人選,除了專業醫學院出來的實習醫生,懂得救護常識的女護士、女商販或是隨軍神父外,還有經過戰地總醫院或野戰醫院短期培訓過計程車兵,為此後者將額外獲得一份軍餉。

在大革命之前,法國-軍隊習慣以旅或團為單位,設定一個野戰醫院。每一個團都設立一個野戰醫院,配置一個醫生,一個醫生助手,一個醫療管事。

但事實證明,這種醫療救護的效率並不好,尤其是在戰事異常激烈的法國大革-命戰爭時期。

於是在佩爾西軍醫官的倡議下,從1794年開始,野戰醫院逐步被上調到師或軍一級。每個野戰醫院必須確保有一名主任醫生(中校或上校),8到18名臨床醫生(上尉或少校),15到36名的助理醫生(少尉或中尉),而且要有一個醫療管事(上校軍需官),負責醫療補給與對外聯絡。

換言之,處於戰地醫療中堅力量的師級野戰醫院中,其專業醫生24人,而軍一級為55人。之前由於設定單位碎小而導致的資源分散和凌亂,逐步得到了糾正。如果算上實習醫生、藥劑師與麻醉師,醫生人數還將增加40%,官兵與醫生比例將達到1萬:33。

需要說明的,這些不過是字面上的資料,即便是優先順序最高的德意志戰場上,官兵與軍醫的比例也不過是1萬:20,少了一半多。但在另一方面,法軍的戰地醫院系統,依然是在歐洲各國軍隊中,無論是醫療技術、醫院環境與醫護配屬比,最高或最好的。

以至於在戰場上,聯軍一旦獲得法軍的醫護人員就如珠似寶,不僅以對待貴族軍官方式善待,還會竭力慫恿他們“叛逃己方”。

只不過,法國的軍醫官在德意志聯軍的戰地醫院裡幾乎無法適應。因為在德國人那邊,不僅軍醫官的地位不高,很多高階軍官對於現代醫療的認知,表現的非常愚昧無知。他們習慣性的認為祈禱神明上帝,比起手術醫治更容易獲救;

此外,配屬軍醫官的醫生助理或是實習醫生,大都不是專業醫學院畢業的學生,而是半路改行的,不僅理論知識欠缺,其實操能力更是非常差勁。很多時候,聯軍戰地醫院裡的所謂醫生,他們的醫學常識甚至還不如法軍野戰醫院中的一名普通護工。

更為糟糕的,聯軍醫院在醫療器具,消毒設施,藥品藥物都非常短缺。所以,一等戰事稍稍平息,法國-軍醫便要求重新迴歸法軍。

至於軍中的護士數量,通常是醫生人數的1.5到2倍左右,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