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樣有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五十一章 他們為什麼不自大蠻橫,我們的1654,小樣有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鄭家的回禮同漢唐集團的禮品比起來,就很是高階大氣上檔次了。
首先就是送上土豪金。
金黃色的,五兩一錠的金元寶,一共四個,這只是頭道大菜。
然後就是砸下土豪銀。
雪白的,五十兩一錠的禮儀銀子,一共十個,這是第二道菜。
接下來是四樣綢緞。
前兩樣貴重,但當它們被送回臺灣時,絲毫沒有漢唐集團的議論。而那四樣綢緞卻引發一次研討活動。
那第一樣是福州妝花改機緞,一共十匹。
這妝花改機緞可是有來頭的。它是弘治年間(1488—1505年)福建一個名叫林洪的絲織工人創造發明的。當時,他把絲織裝置改造了一下,把過去用五層絲織制的織品改成了四層絲,省了絲料不說而且還織出比過去細薄實用的新品種,於是大家都把它叫做“改機”。
誰說古人技術員沒有創新精神?誰說技術推廣困難?這裡面有個利益的問題……以後我們要注意啊。
那第二樣是漳州妝花絲布,一共十匹。
它們是用麻、棉紗作地緯和經線、蠶絲作紋緯線交織而成的。它用緯絲顯花,所以看起來花明地暗。
這東西讓那些正在為棉麻混紡技術發愁的技術員們臉紅,看看吧,人家古人這還是三樣混紡呢,我們只是想要棉麻兩樣混紡……這他媽困難的……
那時在網上,技術員也探討過這個問題,由於亞麻纖維的脫膠難度大和亞麻纖維的模量相對較高問題,導致棉麻混紡紗線中毛羽過多,就是小毛毛多,這就嚴重影響了紡織製造工序的進行。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有專業的亞麻處理廠,二是要採用緊密型紡紗系統。但是這兩樣漢唐集團暫時都做不到,沒那麼多人手,靠著那些明人勞動力和土著們能簡單脫膠都不錯了……也沒精力設計新機器,目前能簡單地把棉紗紡織成布,簡單地把麻纖維紡織成布都已經不錯了……想要棉麻混紡啊,等著以後再說吧……任何進步,都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等到其它行業也發展起來才行,這不僅僅是個時間問題。
不過,當時楊友行秘書在網上說道,古人的手工混紡技術有什麼可羨慕的?他們那是什麼生產效率?一匹竟然要花半個月的時間才能生產出……真是令人髮指啊……
那第三樣是蘇州妝花緞,一共十匹。
這個則引起了更多漢唐集團的人的重視,看資料上說,這種貨在西班牙是按重量計算價錢的,而且與黃金的比例為一比十,好東西啊,這天然就是貴重金屬吸納器嘛。
在明末時,蘇州手工絲織提花的技術,大為提高,出產的重要提花品種就是妝花緞,這種緞是用十多種顏色織制的、色彩繁富。
它的織制方法,有的是用十幾把大梭子同時織,有時是用一把大梭子織底紋,用十幾把小梭子各穿不同彩色的絲線和金銀線織花。
那個織花的小梭子,不是穿過整個幅面,而是根據花紋的邊界,在花紋輪廓線內來回盤織。用這種方法織出的花紋,就像是從幅面上挖出來的一般,所以稱為“挖花”。
這次的十匹,都是上等的錦緞,敷色自然,暈色和用線都可以和工筆的繪畫媲美。
不用看見實物,僅僅就是在網上發了幾個隨意拍照的圖片太美了,漢唐集團的男技術員們彷彿聽到了有女生髮出的尖叫聲好些男生都悄然退出了明代綢緞特點及生產技術的大討論。
這種錦緞已經不是在衣料範疇了……它是令人心碎的精美的藝術珍品了,剪裁它,把它當衣料用,那一定是暴殄天物了,焚琴煮鶴了可又不能把它壓箱底吧?
可怎麼處理這些禮物,犯不著自己操心。不過還是發給這些女生吧,看樣子,鄭彩那裡還會有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