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樣有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八章 臺灣級帆船定型記,我們的1654,小樣有型,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熙年間,打造洋船,卻每隻需要用數千金或千餘金。
雍正時,內地造一洋船,大者七八千金,小者二三千金。洋船的一般造價
,在十八世紀上半時,平均在白銀五千兩左右,到了十九世紀時,已是造大船費數萬金。
當然,除了可用造船的木料越來越少之外,這價格越來越高也和船型越造越大有一定的關係。
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員對這些物價問題不在意,卻對這份資料裡面的另外的描繪更感興趣。
在明末時期,南洋販貨回來的船戶們,給福建閩南的一些造船廠,帶來了令人興奮的訊息。
他們在航行中看到,暹羅國從海口到國城,溪長二千四百里,夾岸大樹茂林,而且木質堅實適宜作船。
特別是在廣南地方,出產一種長達八丈,通身無節的桅木及鹽舵木。
在呂宋群島,樹木約四千二百種,高約五十丈,便於建船、屋,而且島上鐵力木尤為豐富。
在婆羅洲北岸,也有不少松木,堪作大桅,所有這一切都令大明商人欣喜不已。
其實在這一時期,由於大明政府認為自己的國家非常有特色,異常嚴格地控制著民間造船事業,一些在大明有力度的海商,就把自己的造船業務放到了大明境外……這樣好多了,大明政府連一毛錢的稅錢也收不到了。
在此期間,無論大明政府如何在風雨中顛簸,這些海商的海外造船活動也一直沒有停止。
甚至會發生這樣的現象。一些大明海商的船隻,從廣東、福建的各個地方出發時,船上載著他們自家的各類工匠等技術人員,往暹羅的方向駛去。這些技術人員對商船瞭如指掌,一旦商船失事,船上人員自己便可維修,或隨即備料造船。
在赴暹羅途中,他們沿越南海岸一帶砍伐木材,再在抵達曼谷時另外添購一些,然後直接用這些木料製造帆船,兩個月內便完成一隻海船——所有的蓬帆、繩索、鐵錨和其他工作均一一親手製成。”
造船中需要的油、麻、蠣灰及釘鐵等物料,一般也一起從國內運出。
發展到後來,大清朝廷建立了,他們禁止出口鐵器後,大量的鐵器依然可以透過走私途徑流入海外。
後來又自雍正三年開始,大清政府允許出洋船隻攜帶一定量的鐵釘、油灰、椶絲、黃麻等材料,作為修補船隻之用。
這應是海外取得船料的一個良機。造船用的蠣灰,因為東南亞瀕海,應該是不難解決的。至於鐵釘,也可以在東南亞製造。
……一些以前移居到檳榔嶼、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的明人工匠們,也製造大量的五金產品,如鋤頭、鐵釘、小斧、鐵鏈等。
在東南亞,造船的限制寬鬆太
多,所造船舶也多為大船,載重量在七千到一萬石之間,這個大概是相當於四百噸到六百噸吧,而且在當地造船費用只有國內的一半。
明人船匠的才華在海外得到了盡情的展示。
安江造船廠需要他們在臺灣也能展示自己的才華。
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員綜合考慮後,正式在網上提出了造船技術工人引進要求。
這個要求即時得到了批准,而且由於這份要求中,都把所需人員具體落實到了造船的工種上,所以,當這個要求發到了廣州和廈門時,那裡的人像照方抓藥一樣,很快搜羅到明人技術員了,很快就送到了安江造船廠。
吳傑廠長說:“這兩條船如果正式建成,並能順利完成海試的話,就標誌著我們的船廠正式成立了……”
樊修技術員說:“那條飛剪船呢?你真讓那些愛好者親自動手嘛?”
“為什麼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省得他們一天在網上嘰嘰歪歪……不行的話,我們還可以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