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奸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28章 寶山裡抱走幾個破罈子,暴君劉璋,不死奸臣,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溫飽制約人口的古代,劉璋對於農事很上心,接過了塊莖仔細察看,瞪大了眼睛:“紅苕?這不可能吧?”

“紅苕?”黃月英一看劉璋臉色,就知道劉璋好像又認識,真是丟臉啊,自己也號稱對農事嫻熟,還幫著出了新的農法,雜種,間隔,提高了農業產量,可是現在卻輸給了皇族出身,好像根本沒下過田的劉璋。

劉璋仔細觀察著塊莖,要說是紅苕,劉璋絕不會相信,紅苕又名番薯,甘薯,是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從美洲帶回來的。

紅苕抗病能力,耐旱能力,適應土壤能力極強,明朝之所以能從幾千萬人口膨脹到兩億人口,與紅苕,馬鈴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進有莫大關係。

紅苕來自美洲是公認的,這紅苕哪來的?不對,這好像不是紅苕。

劉璋用手摳開了外層,裡面露出暗灰色的果實,劉璋皺眉,紅苕果實是白色的,可是自己拿的塊莖玩意,雖然不是白色的,但是鬼知道是不是放太久的原因。

劉璋突然想起一個典故,以前自己看過一本植物圖冊,上面列舉古代文獻中的植物,其中有一種物種引起了劉璋興趣,不因為其他,因為那種植物就叫甘薯,與歐洲傳進來的番薯同名。

而實際上,甘薯之名,根本就是來自於那個文獻。

那文獻名叫《南方草木狀》,上面記載了一種農作物。

甘,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蕷,姓不甚冷。

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甘,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貯之,以充糧糗,是名糧。

這裡就說了一種叫“甘薯”的作物,裡面記載的味甘,姓平,無毒,都與紅苕吻合,裡面記載種植之法破為隨便,也附和紅苕的簡陋種植。

能夠作為主糧,不用怎麼管理,都是紅苕的特徵。

唯獨對莖葉的描述,與紅苕有出入,但是大致相差不多,只是說這種甘薯更接近芋的形狀,但是絕不是芋。

大多數特徵都與紅苕吻合,只有少部分與紅苕出入,所以當初紅苕傳入中國,本叫番薯,但是一些地方改成了甘薯,不止是紅苕味道甘甜。

《南方草木狀》成書於晉朝,遠遠早於明朝。

劉璋推測《南方草木狀》描述的“甘薯”,或許是類似於紅苕的作物,上面也說是“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種植的。

“舊”說明是以前,很可能在《南方草木狀》成書前,甚至很久前就已經消失了,只是作者瞭解到有這麼一種作物而已。

而海中之人,海頭古城的年代,海頭不也是海城嗎?珠崖之人能種植這種“甘薯”,海頭的人為什麼不能種植?

很可能這種“甘薯”就是消失了幾千年的一種古老作物,最後只剩下一些殘言碎片,不能考證。

如果這個罈子裡的塊莖真的是《南方草木狀》記載的“甘薯”,那它至少具備了幾個特徵,第一是容易種植,具體是耐旱抗澇,還是兩者皆抗,不確定。

第二是產量大,可以做主糧。

就這兩個特徵,不管是不是紅苕,不管是不是《南方草木狀》描述的甘薯,劉璋都覺得值得一試,如果試成功了,那絕對是對中華民族的卓越貢獻。

雜交水稻平均畝產千斤,南瓜畝產三千斤,紅苕畝產四千到六千斤,一般的地方都能達到五千斤。

這樣龐大的畝產量,就是自從紅苕引進後,養豬開始盛行的原因,也是為什麼農村都拿紅苕給豬養膘的原因,即使是八十年代食物很不豐盛的時期也是如此。

如果種植成功,這一罈子塊莖,比一罈金子還要值錢萬倍,劉璋不知道自己猜得對不對,也不知道能不能種活,立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暴君劉璋

不死奸臣

大慶風雲錄

碼字小書童

美男閃開之混世俏娘子

冬依雪

三國:別人搞戰爭,我搞修真!

衝師逆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