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7頁,我當太后這些年,刀豆,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侯官之名,乃是先帝時所立, 作用在監察, 其職責分內外。外侯官監察諸曹及州、鎮, 內侯官監察京師,發現地方及諸臣有過失或行為不當者, 則向上級稟告。由於體系分散, 加之人數不多, 品級也不高, 且分屬吏部,官員自相考核,官官相庇, 設立不久便被虛置了。太后重啟這一制度, 並做了相當大的調整。她將這一機構從吏部提了出來,單獨立了個省,職位不再由朝官擔任,改為宦官擔任,授五品銜位,下置兩百從屬,亦由宦官擔任。官署設在內宮中, 闢用長秋寺的舊官署,離太后所居的崇政殿不過半里。官署的日常維持不走朝廷財政支出, 而是直接從太后的私庫撥款。
原來侯官只專事監察,並無立案,抓捕,審訊之職,太后增加其三項權力。這些宦官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宮中,以及各官署府寺間明察暗訪,蒐集資訊,專行舉報、告密之事。名義上說的是監察百官,實際是太后的耳目和鷹犬,為的是控制朝臣,嚴密統治。
主要是用於剷除異己。
她下令群臣百姓,發現有官員違律,或百姓違法者,可向朝廷告密,凡告密者,皆給予獎勵,依據罪名輕重,賞金不等。侯官負責收集這些告密資訊,並將其一一抓捕審訊治罪。
人人都看出來了。
太后已經不是當年的太后了。
當年先帝置內外侯官,監視群臣,鼓勵官員百姓互相告密,當時年輕,還是皇后的她,曾出聲反對,說:「這些宵小之輩,專事攻訐構陷,為了邀功請賞,隨意栽贓嫁禍。皇上信任他們,恐引得朝臣人人自危,百姓道路以目,不敢言喘,屆時人人爭相舉報,百姓爭相構陷,冤獄橫行,官民朝不保夕,非國家百姓之福。」
大臣聽了這話,都稱讚皇后仁德。
而今她卻也這樣做了,手段比當年先帝更甚。
高盛知道了她的意圖,上書反對,說的,也是當年她對先帝說過的話,幾乎一字不變:「這些宦官宵小之輩,專事攻訐構陷,此令若真推行下去,恐致冤獄橫行,官民恐懼,朝不保夕。此非國家百姓之福。」
她看了,也不發脾氣,只留中不發。
私底下,她和楊信提起,感慨:「寧要人懼之,莫要人愛之。懼之易,愛之難。」
楊通道:「愚民多賤,他們不懼你,就不會愛你。你要是事事都順著他,處處做好人,他們反不把你當回事,一點做的不好,便要來恨你。你要是天天威脅恐嚇他,時間久了,他們反倒順從了,偶爾給他個甜頭,他們便要感激涕零,把你奉作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
她站在殿中,側對著楊信:「真是如此嗎?」
楊通道:「自古帝王,莫不如此。」
她想起一些往事,忽有所感,說:「高傅是正人君子。正人君子們胸懷天下,張口國家,閉口百姓,河清海晏,人間太平,動不動就要為蒼生謀福祉,你說說,這些正人君子圖什麼?」
她側目道:「圖青史留名嗎?」
楊通道:「貪夫徇財,烈士殉名。所謂正人君子,謀求的也不過是個人的私利。他們哪個君主都可以侍奉,整日企求仁君,你聽他們的,他們就說你是仁君,你不聽他們的,他們就說你昏君。這個也是小人,那個也是小人,在他們眼裡,出身低賤,又不甘心想出人頭地的都是小人。上位後搶奪了他們的好處跟利益,那就更是小人,罪該萬死了。太后掌政,他們就追隨太后。皇上臨朝,他們就追隨皇上,誰當政對他們有利,他們就支援誰,隨便怎麼樣都有道理,哪管太后你是死是活呢?論忠心,他們怎比得小人。」
馮憑聽了這話,轉過身,抬眼看他:「你難道不是誰對你有利就支援誰嗎?」
楊信迎著她目光,不卑不亢道:「臣怎麼能跟他們比,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