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22章 週六,落晴鳶,醉落拓,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其抱怨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我真的服了我自己,大清早不多睡會兒,反而又陷入對高考成績以及大學表現在人與人之間差距的焦慮之中。
火鍋味的瓦罐是真的猛,一直到中午,肚子都是燒的。
不愧是自由之風神,連自己一座神像被偷了都不管。我們終將重逢,感覺兄妹重逢的太早了,也太短了。很多伏筆,希望日後能交代清楚。
因上午見天空陰鬱,可能不會有晚霞,因下午只是整理《置身事內》最後一章,又不搞複習,所以中午是在寢室睡了一小時,沒有去教室。
哈?天空變晴朗了,大片大片的雲像牛奶糖一樣。
在經濟學理論與現實應用之間,常常存在著鴻溝。依託市場經濟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經濟,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容易發現問題,察覺到各種各樣的“扭曲”和“錯配”,但從發現問題到提出解決方案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要摸清產生問題的歷史和現實根源,還要深入瞭解各種可行方案的得失。落後國家能否趕超發達國家,關鍵在於能否找到一套適合國情的組織和動員資源的方式,持續不斷的推進經濟發展。所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站在今天的角度向前看,是未來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但回過頭往後看,市場經濟今天的發展狀況也是幾十年經濟、政府、社會協同發展和建設的結果。在經濟發展早期,市場機制缺失,政府在推動經濟起飛和培育各項市場經濟制度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政府的角色也需要繼續調整。
經濟發展的核心原則,是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儘量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實現這一目標要依靠競爭,我國政府不僅直接掌控大量資源,還能透過政策間接影響資源分配,這種現象在漸進性的市場化改革中會長期存在,所以要想提高整體經濟的效率,就要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改革開放之後,地方政府權力擴大,“屬地管理”和“地方競爭”構成了政府間競爭的基本模式。“屬地管理”有利於地區性的政策實驗和創新,因為畢竟是地方性實驗,成功了可以總結和推廣經驗,失敗了也可以將代價和風險限制在當地,不至於影響大局。在工業化程序中搞地方競爭,前提是大多數地區的工業基礎不能相差太遠,否則資源會迅速向佔絕對優勢的地區集聚,劣勢地區很難發展起來,因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中國的工業體系在地理分佈上比較分散,為改革開放之初各地的工業發展和競爭奠定了基礎,為改革後當地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將農民培訓成為工人。地方政府競爭中的關鍵一環,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評價地方主管,並將這種評價納入升遷考核,各地政府不僅要在市場上競爭,還要在官場上競爭,這種“市場+官場”體質有三個特點:第一,將官員晉升的政治激勵和地區經濟表現掛鉤;第二,以市場競爭約束官員行為;第三,當地的經濟表現能力為地方官員和政府工作提供及時的反饋。“市場+官場”的競爭體質可以幫助理解我國經濟的整體增長,但這種體制的執行效果,各地差異很大,官員或政府間的競爭,畢竟不是市場競爭,核心差別有三:第一,缺乏真正的淘汰機制;第二,絕大多數市場競爭是“正和博弈”,可合作共贏,官員升遷是“零和博弈”,會產生地方保護主義,甚至出現“以鄰為壑”的惡性競爭現象;第三,市場和公司之間的競爭一般是長期競爭,延續性很強,但地方官員任期有限,很可能只顧短期成效。這三大差別增加了地區間競爭所產生的代價,也可能滋生腐敗,此外,政府不是企業,不能以經濟效益為單一目標,還要承擔多重民生和社會服務職能。
社會發展是個整體,不僅包括企業和市場的發展,也包括政府的發展,相輔相成。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