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雷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九章 散事與匆匆,千年軍國,行者雷昂,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算平靜的一夜安然過去,除了一些晉州周邊的百姓偶爾在路過營地的時候竊竊私語些什麼,連晉州的守城兵都不曾有什麼異常舉動。
當然,更沒有什麼不開眼的二代過來尋釁,也沒有什麼地頭蛇挑戰外來強龍之類的戲碼。
之前晚上的談話只在親兵隊伍中傳了開來,暫時還只是有人在私下裡議論,卻並未掀起什麼波瀾。
而與一眾活躍的親兵們不同,羅開先則是心中舒了口氣——這終究還是個現實的世界,而不是所謂眾星捧腳的戲劇舞臺,有爭鬥,同樣更有關乎切身利益的思考,而不是無腦的盲目,畢竟多數人最需要的不是高歌猛進式的得意逍遙,而是最為普通的安安穩穩地生活。
平靜而又愜意的過了一天,只要不是趕路就已經稱得上休整,閒不住的人們也各有其事。喜歡戰鬥的人在保養兵器,喜歡馬匹的人在檢查所有馬具的使用情況,包括馬蹄鐵的磨損狀態,喜歡美食的更是在晉州城內四處亂轉……
嗯,該辦理的事情依舊有人去操作,什麼簽署過境通文、採買雜物之類,都有人去跑腿完成。
……
東方帝國地方大員的職名經過多次變遷,什麼郡守、太守、州牧、刺史、節度使、轉運使、知州、知縣、巡撫、總督之類的都曾顯著一時。
至宋一代,為避免節度使獨攬軍政大權,自趙匡胤始就在不斷抑制武官權力的濫用,先於東部設定通判一職主管政事,後又設立權知軍州事,簡稱知州。
這一職位最早僅為虛職,多由文職或中官充任,旨在監察地方軍政實務,到了趙光義執政晚期,則演變成了地方實職,變成了轉運使(類似省級)之下的最重要的職階。
當然,趙宋此時官制混亂,節度使之類的職銜演變成了武官的榮譽稱號,卻沒有消餌,掌控力強的地方多是文職知州,邊遠或者混亂的地方則是武職刺史獨掌大權,文武之間衝突與隔閡比之唐時更甚。
這種爭執,展露在羅開先眼中的,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與綏州刺史李繼衝不同,這晉州知州雖也明知羅開先這支隊伍的到來,卻始終未曾露面,作為“使團”隱藏核心的羅開先更是隻知道對方的名字叫做盧奎,而這位盧某人不知是避嫌還是另有所謀,竟連書吏都不曾派遣。
只是在通關文牒上署了自己姓名,蓋上印章,便打發小廝送了回來。
既然本地官吏自矜,羅開先也沒那麼熱忱,何況他從未想過去主動拜訪什麼本地官吏,交遊天下固然可以提升名望積累人脈,但在羅某人看來卻是失之於逢迎做戲,畢竟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八面玲瓏的人。
在他羅某人看來,宋人內部的爭執完全與他無干,而且畢竟山水路不同,這樣的事情實在稱不得什麼大事,第二日收了通關文牒的回執,盯著上面的簽名看了看便收了起來,然後聽著手下人的抱怨,只是無所謂的笑笑,便直接下令次日一早拔營起寨,繼續行程。
當然,白日裡依舊是一番忙碌,本地的官吏不出面,卻也沒有在背地裡搞什麼名堂,該去進城採買或者走動的,也沒受到什麼限制。
說到採買,這大概是除了趕路之外,羅開先一路上做得最多的事情。手裡大把的金銀加上寶石可以兌換成難以估算的購買力,實際上那些金銀寶石除了擺著好看之外,在這個時代並無實用價值,因有十數萬人需要依靠他來生存,他更寧願手裡有著數不盡的物資,這些物資可以是煤炭、木材、金屬礦石,可以是糧食、肉類、油脂,甚至可以是任何能夠派諸到實用意義的原料。
只是很可惜,對於時下的生產力水準來說,無論是之前七河流域的城邦小國,還是眼下河西任何一個州縣,都難以滿足他的胃口。
於是,他的所謂採買往往是一路走一路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