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雷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九章 籌備,千年軍國,行者雷昂,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唐裔工匠營,自然不會缺少做工的人,事實上這個小城裡面幾乎每一家都至少有一個擅長不同工藝的工匠,無論平民還是大家。
按照杜訥的說法,整個唐人營,應該可以招集起至少五千熟練的各種工匠,如果有需要,至少還可以召集六千入門級的工匠,以及四千學徒工,即使不那麼熟練。這是一個很誇張的比例,幾乎等於本地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了。
餘下的另外那些人,多是婦孺或者老人,他們做不來重要的事情,但是完全做一些輔助的輕便的雜務,可以還有是喜歡種田的農民——本地的農田雖然不多,但是華人的習性總還是喜歡在農田裡種些什麼。
唐人營內部將組建一個聯合工坊,並且分成了幾個不同的部分,用類似流水線的方法來製作複雜的零件,最後再綜合組裝。他們並不是像明朝工匠做火銃那樣沒有統一的規格,而是很類似秦時的操作規範,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度量衡,這是唐人營之所以沒有被解散的根本原因——他們可以給統治者批次快速的提供必需品。拆散了唐人工匠營就不會再有這樣的能力,這是李家掌控的核心秘密,也是裴衛兩家上躥下跳的原因,因為裴衛兩家只是涉及採買和銷售,從來不曾瞭解過生產程式。
確定了迴歸的方案,接下來就是人員的組織和排程,這是唯一還能令人慶幸的。本地的唐人後裔基本都是昔年工匠營的後人,都還保持著軍人的底蘊,當然這裡面也有百年間融入的西方工匠,還有嫁給唐人的不同部族的女人,不過按照這個時代和地區的特性,他們同樣有遷徙的習性,而不像傳統的華人那樣貪戀土地,所以總體來說這個數萬人的群體實際上是個半軍事化的群落。
這樣一個沿襲了軍伍傳統,又接納了遷徙民俗的群落,組織起來並不難。
實際上自從東歸的訊息傳開之後,本地唐裔的熱情一下子迸發了出來,即使融入這個群體的希臘人、波斯人還有亞美尼亞人等其他種族也同樣興致勃勃,因為在他們的印象裡,關於東方的傳說向來是神秘而富饒的。
這個時代的人還是淳樸的,至少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老或者說首領是值得信任的,也相信他們做出這個決定不是盲目而被動的。這一點完全不同於後世,因為如果是後世的人們,他們首先會懷疑是某幾個利益集團的操作,或者第一時間判斷是政府的拍腦袋決策。
這個時候並不需要老羅親自帶頭來調動人力,本地人自有一套自己的組織辦法,也許不如後世的高效,但卻完整而具備操作性。後世的所謂高效率辦法在這個時代卻並不一定適用,這完全是由材料和工具而決定的。
貿然的引用陌生的秩序,反而可能會讓很多人茫然不知所從。
已經衰老的李家老祖李坦煥發了昔年的熱情,讓人完全感覺不出這是一個耄耋老人,有李軒在一旁輔佐,一道道的命令派下去,一個個的負責人被召喚過來,然後又被派給任務,去徵集材料或者調動人手。木匠、鐵匠、皮匠完全不缺,製作車轅和鐵龍骨等偏廂車和浮空車的備件,即使是女人們也被集合起來,用以編制皮繩或者縫製羊皮囊袋——用來做熱氣球的。
此外還有專門的人來負責集體飲食、衛生還有材料的運輸,甚至熱氣球燃料的收集和採買。
裴家和衛家的好多人則被排除在外,張家的人沒了昔日的堅持,也不聲不響的參與其中。
對此,老羅完全不在乎,只要不耽擱行程,或者說不煩到自己,他就裝作看不見。
倒不是說老羅相信裴衛兩家人就老老實實的接受被排擠的命運了,而是他知道在東部的草原上,東歸的隊伍肯定會和突厥人起衝突,這是註定的爭端,如同非洲草原上狼群和獅群圍捕遷徙的角馬群。
類似裴衛兩家的人就像混雜在大隊伍中間的鬣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