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戰事平定後的眾生百態,武林帝國,驍騎校,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折將,被殲滅了六千甘軍,四萬陝軍,兩個省的省軍就算是打殘了,長安城牆也塌了個大口子,損失可謂慘重之極。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西涼軍並未荼毒地方,穿州過省秋毫無犯,不搶糧,不抓夫,不屠殺當地官吏鄉兵,可以說除了軍隊遭殃以外,陝甘地方上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僅有的幾件殘害百姓的案子據查還是逃散的陝軍做下的。
重要的是,西涼人最終還是退走了,一寸大周的領土都沒有佔,這就給了柳松坡們大做文章的機會,反敗為勝啊,不但無過,還有功!
柳松坡妙筆生花,陝甘官員們,包括秦王在內都結成了同一陣營,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場仗打敗了,誰也撈不著好,打勝了,個個都有嘉獎的機會。
朝廷不願意打仗,也沒錢打仗,漠北的蒙古人隔三差五的南竄,那才是皇上最頭疼的事情,至於什麼西涼、西夏、羌人這些屬於疥癬之患,皇上早有訓示,要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畢竟這都是產馬區,朝廷就指望從這幾個地方買馬呢,關係處不好,誰也佔不到便宜。
反正這年頭訊息閉塞,西北又是天高皇帝遠,仗也打完了,說什麼都是成立的,柳松坡主筆,寫了一封洋洋灑灑數萬字的奏章,陳述了大周十六年西北邊境摩擦的事件之經過,請注意措辭,戰爭被寫成了摩擦,這正是柳松坡的高明之處。
事件的來龍去脈,柳松坡並不諱言,西涼人仰慕天威,派遣使團進京,竟然被各司推來搡去,回途之中又被汾陽侯折辱,西涼蠻夷,化外之民,一怒之下興起刀兵,我陝甘軍民,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將敵人引到長安城下合圍之,汾陽侯用兵不利,單騎出戰不幸戰死,也算是死得其所,汾陽侯犧牲之後,秦王接管指揮權,一舉扭轉頹勢,西涼軍懼之,鎩羽而歸。
這場大規模的摩擦,起因在於京城某些衙門的不作為,惡化及爆在於汾陽侯的御下不利,後來的戰事失利也有汾陽侯的責任,反正壞事都推給死人,功勞都是俺的。
這一事件中,居功至偉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甘肅巡撫範良臣,一個是秦王殿下,範巡撫堅守蘭州,使敵人有了後顧之憂,秦王力挽狂瀾,在汾陽侯身死之後挑起大任,運籌帷幄,力退強敵,頗有乃父之風,有秦王鎮守西北,大周無慮也。
而且在後續的談判中,秦王以他過人的風度和王霸之氣折服了西涼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他們心悅誠服,答應和大周萬世修好,答應開榷場通貿易,平價出售戰馬,這是秦王的又一大功,從此解決了大周馬政的難題。
不得不承認柳松坡的水平,稱之為化腐朽為神奇也不為過,一場大敗仗被他寫的好像立了大功一樣,反正花花轎子眾人抬,陝甘各地的官員都願意在奏摺下面署名。
至於秦王殿下,則另外手書一封密奏父皇,內容相對平淡真實,但主基調和柳松坡的奏章一樣,也是宣稱這是一場大勝,而非失利。
……
深夜,御史行臺衙門,孟葉落神色淡漠的看著面前的一張紙,筆墨不多,但卻真實的描述了這場戰爭的勝負,言辭中立,表述真實,陝甘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兩省土地盡喪,唯有蘭州、長安兩座省城倖免於難,西涼人達到了目的才自願退走。
又看了一遍,孟葉落才用了印,用的卻不是監察御史的官印,而是另外一方小巧的金印……
……
長安東門,一個胡人打扮的中年人望著這座古城,百感交集,潸然淚下,一旁的小廝低聲道:“少爺,該動身了。”
中年人點點頭,爬上駝隊中一匹雙峰駝,駝鈴悠揚響起,迎著漫天朝霞,啟程了。
一股風吹過,中年人帽子旁的狐狸尾巴向後飄去,原本長著耳朵的地方只是光禿禿的一片,沒錯,他就是喪家之犬——汾陽侯府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