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2頁,崇禎盛世,軒樟,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雁門關是古代宋明兩代的歷史標誌,一說雁門關,人們馬上想到宋代楊家將為國前僕後繼的故事。
&ldo;天下九塞,雁門為首。&rdo;&ldo;九塞尊崇第一關&rdo;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線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雕嵌&ldo;天險&rdo;、&ldo;地利&rdo;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傅山先生所書的&ldo;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rdo;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ldo;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rdo;流傳至今。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ldo;一夫當關,萬夫莫開&rdo;之勢,它&ldo;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rdo;。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ldo;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rdo;的說法(《山海經》)。
雄關雁門,居&ldo;天下九塞&rdo;之首(《呂氏春秋》)。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ldo;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rdo;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明代吉安侯陸享於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築新關於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餘裡,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親臨此地。他寫道&ldo;雁門重關,山巒在眼,霞飛雲舉,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飛雁出於其間。&rdo;
該關城,周長二里,牆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臺,曰雁樓,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ldo;天險&rdo;(即&ldo;天險&rdo;)。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一方,橫書&ldo;地利&rdo;(即&ldo;地利&rdo;)。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門額石匾橫刻:&ldo;雁門關&rdo;三字。洞門兩側鑲嵌磚鐫楷書檢聯:&ldo;三關衝要無雙地,丸塞尊崇第一關。&rdo;東門外北側建有&ldo;靖邊寺&rdo;祀戰國時代的軍事家趙將李牧。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關城正北置有駐軍營房,東南設有練兵教場。整個關城建築,虎踞龍盤,雄偉壯觀。
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我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ldo;內邊&rdo;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杆,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後的數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