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箜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2節,金丹老祖在現代,月下箜篌,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用了大量的民夫和各類手藝人,耗費了巨大的錢財,花費起碼三十年以上的時間來修建。
能做到這一點,也只能是一國之君才有這樣的實力。
這個時候,柳夕來到地球后泡在圖書館裡看的上萬本書,有了用武之地。
她本就是金丹大圓滿境界,神識一掃就能看完整本書的內容,堪稱一目十書。整個圖書館的書琳琅滿目,內容包含方方面面,柳夕又不挑,挨著看完了所有的書。
這些知識平時沒用的時候就儲存到她的腦子裡,一旦需要用的時候,就會自動選出有用的資料供柳夕參考。
就好像柳夕帶著一個儲存了各類知識的硬碟,需要時就把相關的知識調出來。
這裡屬於贛區,在六代十二國時期便是南平國的地界。
一千多年前,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後來被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史稱南平。
高季興建南平後,南平共傳了五代君王。
其中在位最長的是第二代皇帝高從海和第三代皇帝高保融,分別在位二十年和十二年。
如果說當時有能力建造這處地下古墓的人,最有可能的人選就是高從海和高保融兩位南平皇帝。
只有他們有那個財力和權利,徵召大量民夫來修建這處地下古墓。
而且,也只有他們的身份,才符合這處地下古墓的樣式。
神道幽深寬闊,牆壁上十米一盞長明燈。主體墓室則是宮殿結構,象徵著皇帝在死後依舊過著天上地下唯吾獨尊的生活。
心裡有了大概猜測,柳夕這一次觀察起來便發現更多的線索。
這處陵墓的地形和建築佈局,類似於古代荊州的建築佈局。四方開門,門外立天闕,神道兩側有石人石獸等石像。
堂堂帝都氣象,堪稱氣象宏偉恢弘。
看來這裡的確是南平王的陵寢,而且陵寢的主人只可能是高從海或者高保融。
南平的開國皇帝高季興,在位只不過五年而已,而且建國時南平地域狹小,百姓貧困不堪。又恰逢亂世,可謂人生如朝露,今朝生明朝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南平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衝。
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後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於南平。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
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
高季興連其他國家使者都要打劫,還不要臉的朝四方稱臣來獲取賞賜並維持商業往來,哪裡有錢去修如此浩大的工程?
而南平後面兩位皇帝,一個在位兩年,一個在位一年便被北宋滅了,哪裡有時間和精力錢財來修建陵墓?
再聯想到高季興和高從海在位時,南平外無戰事,國家和平穩定的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濟平穩。
然而高保融繼位之後,南平便開始走下坡路,經濟發展一年不如一年,但國家還能勉強執行。
高保融死後,南平政權下滑一落千丈,短短三年曆經兩代國主,隨後被便北宋所滅。
歷經高季興和高從海兩代明主,明明發展勢頭很好的南平國,按理說只要高保融不亂搞,國家會依照慣性繼續發展壯大。
高保融的確沒有亂來,他延續前代政策,是一個守成的君主。但南平的經濟卻一日不如一日,每年都在衰敗,這是讓史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可惜翻遍當時的歷史,都沒有記載南平在高保融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南平國力開始衰敗。
正史沒有記載也就罷了,畢竟如果皇帝不允許,什麼史書都傳不下來。但是連野史也沒有相應的傳說,這才是真正奇怪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