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韋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章 利誘,絲路大亨,克里斯韋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周可成笑道:“我聽說在大明即便家中有萬頃良田,若是無有功名,必會成為他人眼中之餌食。是以書香門第無不劃出學田,聘請名師教育族中子弟,以求後代有人出仕,也不求如何,至少可以保護家族不受外人欺辱,不知道在下說的是否屬實?”

聽了周可成這番話,林希元的臉色變得難看起來。科舉制度在明清兩代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庶族地主階級已經成為帝國統治階級中的中堅,任何一個家庭只要經濟狀況允許,無不督促子弟一心向學,以求取得功名,即便是商人階層也不例外。原因倒也簡單,一旦獲得功名,即便不能出仕也可以躋身統治階級的行列,無需承擔沉重的徭役和捐稅,也不會受到地方官紳的侵害;與之對應的則是即便家財萬貫,如果沒有功名,破門之禍也不過是旦夕之間。

比如明代著名的白糧:為了供應京師官府和宮廷,明中央政府向蘇、松、常、嘉、湖五府,徵收一筆錢糧,嘉靖以前大概一年十六萬石,嘉靖之後增長為供應內府(宮廷)的為白熟粳糯米十七萬四千餘石,內折色八千餘石;京師的各府部糙粳米四萬四千餘石,內折色八千八百餘石。按說這些全部加起來也不過二十四萬石不到,以蘇、松、常、嘉、湖五府的富庶,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但按照明王朝的規定,這些白糧不但對質量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必須民間自己運到京師,承擔沿途的花費和風險。明太祖朱元璋制定這個政策的時候首都在南京,相距蘇、松、常、嘉、湖五府不過數百里地,而朱棣遷都至北京之後,路程陡然增長到數千裡,而且沿途只能透過一條狹窄的運河,還要打理倉庫、漕丁、水關等各種麻煩,其途中的風險花費不啻增長了數倍。因此只要是被選中運輸白糧的家庭,無不家破人亡,而白糧只不過是當時諸多徭役中的一種。所以即便是像林希元這樣的大戶人家,只要兩三代無人能夠考中功名,哪怕子弟都勤勉老實,家族也會漸漸敗落下去,最後淪為普通的農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斗去籤

大王你聽我說

南齊小王爺

山河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