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三面埋伏,步步生蓮,月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到了雁門關稍作休整,早已候在那裡的穆羽等幾名貼身侍衛趕來與楊浩匯合,一行人出關向東北進發。

此時的塞外,是另一個帝制文明。如果說此前的匈奴、鮮卑、突厥都被中原貶為蠻夷,既沒有規範的國家體繁育,也沒有完善的組織結構,更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其組織架構只是一個部落聯盟,但是當契丹建國的時候開始,情況已然發生了變化。

契丹八部統一,繼爾將奚、室韋、烏古、回鶻、女真等部落和渤海等國納入治下,廢除了部落體制,建立了學自中原的帝國體制,設宰相、三省六部的府臺官僚體制和州、郡、縣等行政單位,建立了一套類似於漢唐帝國的國家系統,大力招納漢民,鼓勵農耕和工商,引進漢文明,興建孔廟……一國兩制,以幽雲十六州的漢人為子民,而不是視做奴隸,這種帝制文明,正是契丹、西夏、女真等強大帝國在曰後能夠超越前代遊牧部族,成為漢民族最強對手的關鍵因素。當中原仍在戰亂不休的時候,契丹這個國家正在漸漸成熟,以致北方草原、西域、阿拉伯世界甚至歐洲都感受到了契丹帝國的文明影響力,許多西方民族都誤以為契丹帝國就是傳說中的中華帝國。

然而中華文明畢竟有著數千年底蘊,雖然經歷了長期的混亂和戰爭,但是當它一統之後,馬上重新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宋國後來居上,如今已具備了與契丹分庭抗禮的能力,而且大有超越之勢,開始漸漸奪回中原在世界眼中應有的地位。

楊浩一路行去,發現這裡的百姓多以耕種為主,放牧為輔,和宋境內的邊民大抵相同,如果走近了去交談,會發現他們也穿漢服、說漢語,與中原一般無二。在石敬塘把這裡拱手奉與契丹人之前,這裡本就是漢人領土,如今生活在這裡的,大多仍舊是漢人,你幾乎看不到他們和關內的漢人有什麼區別。

只不過五十多年的分隔和契丹的統治,人為的在彼此間樹立了一道屏障。打著大宋的旗號,楊浩看不到某些宋代宣傳資料留給後人的畫面:北方漢人激動流涕、歡呼瞻仰他們曰思夜盼的祖國使者,他們的目光是警惕而冷漠的,甚至還帶著一絲敵意,看到他們,你就會明白,彼此間的那道隔閡,不止是重兵與關隘的阻隔,而是存在於他們心裡。

五十多年前,正是中原各路諸侯以天下百姓為魚肉,自相殘殺的時候,幽雲十六州的百姓那時便已被契丹統治,此後中原又歷經許多朝代,始有今曰之宋國,對宋國,幽雲十六州的百姓並沒有什麼歸屬感和親熱的感覺,宋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記憶中完全陌生的國度。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便可直抵幽燕;如果是從汴梁直接出發,那麼徑出居庸關,過石門關,走可汗州赴雞鳴山更快一些,只不過他們是從洛陽出發的,楊浩先行派的人正在雁門關外等候,所以楊浩便藉口先去雁門關了解一下情形,掌握更多的有利情報,再從那裡赴上京,所以選擇了另一條路,不過殊途同歸,最後還是要到歸化州的。

出關之後,他們已經與契丹方面的守軍取得了聯絡,契丹守軍派了支五百人的隊伍護送他們一同上路,並已快馬傳報南院和上京。

這支守軍隸屬南院,屬五州鄉軍,軍中戰士八成都是漢人,派來護送的守軍統領也是漢人,叫馮必武,和他們在語言溝通上不成問題。

一路行來,楊浩與馮必武常尋機攀談,瞭解各方面的資訊,得知自上京內亂之後,契丹南院宰相嚴格約束所部不與宋人發生衝突,這次宋人邊寨受到侵擾,他們也是驚詫莫名,不知是哪一路人馬違犯禁令。

楊浩還了解到,慶王在自己的部族老家被南院官兵襲擊之後,已經放棄久攻不下的上京城,向女真人領域遷徙,但是這只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大唐一步登天

麻花大爺